教师专业生长的实践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人本理念”体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不应仅是知识学习,还有倾听、阅读、反思和询问他人等行为学习。
通常教师的学习被狭隘地理解为举办在职研讨班或周末的培训,而类似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接受与形成的,其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
研究现状为只是研究所谓的教育教学培训和教育思想的理解上,没有过多研究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上。
其实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真正直接对教育实践起作用的正是“个人理论”,它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尽管它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个人理论”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中通过思考、感悟或直觉逐步形成的,具有笼统、模糊、尚未充分细化、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的(有的甚至是缺乏逻辑和严密性的)特征。
作为教师个体往往很少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更难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学术理论”—“个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畅运转,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师“个人理论”,其有效的途径则是教师个体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强“反思”,与“同行合作”开
展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实践性”“发展性”,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
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人格精神。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对教育理论有一个高度的认识,从而促使其对常规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
实现的。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个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教学情景中,由于有个人化的教育观念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其独特性。
教师专业发展带有的这种“个性”特点,就要求充分尊重、重视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的专业实践活动。
教师专业化成长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
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创造性,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
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
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
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
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
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教师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
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这种研究是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
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表明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发展计划的一般程序,教师不应是专业成长的“被动的接受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教师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
第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自觉性和自主性,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读书----实践----反思----总结”,即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别人学习。
读书是教师获取新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第一选择。
教师不但要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更要读与所任教学科相关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书籍。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要把在书本上
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教师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也不可能有新理论、新方法的创生。
因此,重视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要浓化学习氛围,开辟学习阵地,通过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班集体,让终身学习成为学校每一位成员的价值追求。
考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
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
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的并依靠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