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工作自查报告
X年,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三区合一’发展”的要求,立足“大美X、区域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的产业发展取向,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裕民的重要产业来抓。
大力实施“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建设,明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和农民增收致富,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将我县X年旅游专项扶贫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X年,我县以乡村旅游新业态为抓手,结合脱贫攻坚,培育乡村振兴业态,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
突出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4+N”产业环线,规范标准、完善服务、创造品牌,以“X朴院民宿酒店”“X农庄”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为示范带动,推动果园变公园、农舍变民宿,打造最美田园综合体,引导群众融入产业链,增加经营性收入。
获评“X省乡村旅游强县”,现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个、X省精品村寨1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
完成X镇太平村、X 乡杉树村、X乡茶林村3个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任务。
完成了X镇X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建设达标4家省级乡村民宿。
三
产融合产业链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全县近10万人融入旅游产业。
X 年1—12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16%。
有力助推了X年25个贫困村、2327人脱贫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七个坚持”强力推动旅游扶贫
(一)坚持统筹规划,高起点谋划旅游扶贫工作。
按照《X市旅游扶贫专项X年实施方案》,结合X实际编制了《X年X县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对全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程。
同时在编制完成了《X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X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
根据我县旅游资源所处地理位置和空间组合特征,按照“一心二带四区”的功能布局,指导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带动旅游扶贫发展。
(二)坚持项目建设,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工程。
包装编制了《X县康养旅游项目册》,涵盖单个旅游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47个,总投资278.68亿元;并精心筛选出了X湖旅游综合开发、花城X阳光康养度假小镇、X古城—X古道康养度假区开发等重点项目21个。
完善X乡AAAA级景区管理机构,实施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以X湖旅游为支撑、以县城建设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基础,加快X、X阳光康养度假小镇、山水国际度假酒店、万合花海度假酒店、X康养度假中心、X朴院·X溪和源素别院精品民宿、X峡谷X营地康养度假中心、X村和古路村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
推进X湖、X、X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精品景区建设。
(三)坚持一三产融合,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突出“花海观景、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特色,将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家庭农庄、花果人家和旅游景点串点成线,把新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果园变公园。
投入2400余万元,全面完成九双环线升级打造,改造X—X环线公路4.5公里,打通X右岸产业环线17.9公里,通过“4+N”产业环线逐步实施,实现了产业、景区、新村、电商、民心有机串联,推进沿线贫困村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服务、销售农副土特产品,群众收益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一二产融合,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为提高X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完善省级食品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新引进雨欣食品厂,引导五丰黎红、X和、X麻人家、X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X、X牦牛肉、坛子肉、X腊肉、黄果柑酒、樱桃干等旅游土特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X造”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X、四季水果、“五瓶酒”、“四种肉”、“三样面”等成为游客把X带回家的旅游商品。
同时,培育和指导X和、X麻人家厂区建成工业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参观、体验、品尝、购买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贫困村X村发展了大皇菊种植和加工,X年吸引游客菊园观光、大皇菊产品推向市场,收到市场热捧,小小菊花做成了大生意。
全县完成了市下5种以上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任务,有力促进了X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推广。
(五)坚持政策激励,激发旅游扶贫内生动力。
按照《X县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点)
创建、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给奖励扶持,增强旅游企业的发挥在那信心,激发公众参与旅游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有乡村旅游合作社7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6家,普通农家乐和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180余家。
(六)坚持标准引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一是对标指导。
加大精品民宿、主题酒店、乡村酒店等创建设指导力度。
二是探索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
指导旅游新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对加入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旅游接待户进行建设指导,提高了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提升了接待水平。
三是注重服务培训。
整合旅游、人社、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X年培训乡镇和村组干部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600余人次。
针对X村、古路村、X村等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增加了旅游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七)坚持品牌营销,搭建乡村营销平台。
以贫困村古路村脱贫攻坚工作为原型拍摄了《X彩虹》电影、邀请直播达人上古路村进行直播,邀请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走遍中国》栏目组走进X宣传报道“X花卉生态旅游文化节及X节”,印发X宣传画册、《玩转X旅游手册》等宣传资料9类18万份,推介X景区、特产、美食、酒店和旅游线路;在广州、X、武汉等地开展农特产品推介活动9次,举办全国技巧大赛、X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努力聚集X 旅游人气。
利用X旅游、大美X、最X等微信平台发布乡村旅游信息,
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线路和阳光康养度假产品。
通过媒体、平面、活动宣传实现四方面效益:一是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吸引大量游客;三是推动古路村等贫困村成了旅游热点;四是持续推出以X为目的地的“阳光X节一日游”、“X阳光.花海二日游”、“把X带回家快乐采摘游”等旅游线路,指导旅行社做好营销宣传、线路规划工作。
全县旅游过境游式的“客流”消费向目的地游式的“客留”消费转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X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重大部署,更加注重在农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造血功能和带动作用,将旅游业作为X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攻旅游抓点连线扩面,着力构建旅游活县新格局。
(一)做好山水文章,形成联动格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X湖、X、X、X峡谷“一湖一山、一岭一峡”等山水精品旅游项目开发。
启动县城X公园栈道、县城X景观湖堤工程、X绿道工程、X体验博物馆、X湖水上运动中心(X篮球训练中心)、X乡景区提升工程、“天空之城”滑翔伞飞行基地、梨乡山居精品民宿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精心规划X湖周旅游线路。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推进“4+N”特色经济走廊产业环线建设,持续巩固提升X乡AAAA级旅游景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集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用好阳光资源,打造康养品牌。
依托良好的气候条件、空气质量和阳光资源,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加快推进X·见山阳光康养度假区、丝路驿站森林康养度假基地、X阳光康养度假综合体和环X 湖康养度假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阳光康养中心、森林康养基地、运动养生基地,建设国家级阳光康养度假区。
瞄准自驾游市场,建设多条生态、果蔬、文化融合发展的旅游长廊,扶持培育旅游投资公司和旅行社,包装推出“阳光一日游”“生态两日游”“度假一周游”“康养四季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
持续举办好各类会节活动和体验赛事,塑造中国西部阳光康养度假目的地品牌。
(三)丰富旅游元素,培育新兴业态。
坚持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建成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游客集散中心,培育发展一批精品民宿、主题酒店、乡村客栈、农事体验农庄,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自驾车房车营地、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示范带动乡村旅游建设,创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生活。
加快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旅游需求。
大力推进旅游业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增强X文化底蕴冲击力。
打造“X味道”,深度开发本土特色菜品、传统手工艺品、文化纪念品、土特产品,让游客不仅留得在X、记得住X,还能“把X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