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理论下城市问题流浪儿童成因探究——以武汉地区为例一、导论儿童失去保护,流浪街头无论是对儿童自身,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安全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城市是流浪儿童的主要集中地,城市流浪儿童风餐露宿,无人照顾,没有稳定的收入,逐渐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不法分子竟然控制一些流浪儿童,城市流浪儿童普遍处于“问题儿童”边缘化的处境,他们极易蜕变成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犯罪全体。
流浪儿童一方面自身的生存状况极其悲惨,生存环境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受城市多元文化的影响,城市问题流浪儿童已成为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威胁。
问题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近年来,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对流浪儿童,特别是城市问题流浪儿童如何进行保护和救助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对城市问题流浪儿童形成原因的探究将有利于社会对问题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利于政府制定恰当合理的救助或矫治政策。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一)研究背景1、现实背景据民政部门数据,目前中国约有15 万人次的流浪儿童, 再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 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 万(张齐安、杨海宇, 2002: 18 - 22) 。
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2004年、2005年,四川省月均救助流浪儿童数分别为449、970、1298人,广东省月均救助流浪儿童数分别为330、626、853人,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变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近年来在流浪儿童街头救助、教育管理、医疗救治、返家的接送及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由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日益增加的流浪儿童有相当部分流落在街头,并逐渐被边缘化,成为违法犯罪的新群体,许多流浪儿童成为了众多犯罪行为的从事者,问题流浪儿童成为了新的社会隐患,为了更好的理解问题流浪儿童以及对其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社会急需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对城市问题流浪儿童成因的探究既是制定措施让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1、理论背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究问题流浪儿童形成原因是具体理论运用于实际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
社会排斥起源于对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法国人Lenoir (1974/1989) 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了社会排斥的概念。
20 世纪80 年代,欧盟在其反贫困计划(the European Union Poverty Programs) 使用了社会排斥这样一个概念,社会排斥如今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并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并在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政策中被广泛应用。
社会排斥理论将非经济因素纳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之中,不仅仅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解释更为深入,而且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是主要用于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
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传递。
当代社会排斥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机制、社会产品分配以及社会关系三个大的维度。
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社会排斥,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研究问题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社会维度深刻揭示影响儿童走向流浪以及流浪儿童走向犯罪的诸多原因。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1、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以武汉地区为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城市问题流浪儿童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并将从家庭、住房、教育、社区、就业等方面具体阐述问题流浪儿童受到的社会排斥状况,从而试图说明问题流浪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排斥。
并由此,为社会和政府提供解决城市问题流浪儿童问题的几点尝试性的政策建议。
2、研究目标①通过对问题流浪儿童形成原因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把社会排斥理论引入边缘流浪儿童的研究领域中;②向社会呈现城市问题流浪儿童所遭受的家庭、住房、教育、社区、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排斥状况;③运用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引入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为解决城市问题流浪儿童问题提供政策方面的建议。
三、文献回顾及研究框架(一)文献回顾1[*]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众多学者对流浪儿童的概念界定、人口状况、生活状况、流浪原因、保护与救助措施都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问题流浪儿童的研究则大部分立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之上。
1、关于“问题流浪儿童”概念的界定对“问题流浪儿童”的界定首先应明确“流浪儿童”的概念。
何谓“流浪儿童”?如何界定流浪儿童,现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不明确严重的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以及实际救助中的操作尺度。
安怀世(2002)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分为四种类型:①与家人分离后独自生活的儿童;②与家人分离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③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谋生;④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游荡。
薛在兴(2005)认为,对流浪儿童界定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儿童的界定,二是对流浪的界定;他将流浪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的人”,随后(2006),他又将流浪儿童的年龄由18岁以下修正为16岁以下。
以上对流浪儿童的定义都有对年龄的界定,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在法律上也是个存有争议的话题,所以,对流浪儿童年龄的界定应更加符合社会事实。
一般来讲,社会上比较认同薛在兴(2006)界定的流浪儿童的概念,即“16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的人”。
而“问题流浪儿童”概念的界定则是立足于“流浪儿童”之上。
即问题流浪儿童是指“16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无可靠生存保障且有轻微或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城市问题流浪儿童”是强调流浪于城市之中并从事犯罪行为的流浪儿童,也被称为违法犯罪流浪儿童。
从概念的界定中,本文将反思1[*]流浪儿童研究综述,/zfzd/mzj/ReadNews.asp?NewsID=5370,2007年8月21日对与问题流浪儿童形成原因的分析中,一方面要重视研究对象流浪的原因,同时也关注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2、问题流浪儿童的人口状况与生活状况在人口状况方面,在我国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这其中包括了重复流浪的儿童。
薛在兴(2005)认为,流浪儿童人口数量的调查与调查的季节有关系,一般夏季的流浪儿童要多于冬季的流浪儿童。
我国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13岁-15岁,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来自农村的居多,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比重占总人数的40%。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背井离乡、异地流浪;疏离家庭、疏离社会;自成一体、亚文化支持(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
应该说流浪儿童包括了问题流浪儿童,因此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少于总流浪儿童的数量,但在特征上,问题流浪儿童有着流浪儿童共有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殊的群体特征。
在流浪儿童生活状况方面,赵维泰(2005)调查中发现流浪儿童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归纳为:“个人生活的困难和不良性、过早自己抚养自己、行为边缘性、无实际文化教育和无知识技能教育状况、人格扭曲、思想情绪不能够稳定,个人生存状态的不安全与被他人控制、作为儿童多方面权利丧失,孤独和被隔离与普通人群和亲情之外,经常违法与越轨、准犯罪类型人的转向等。
”虽然问题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同样是建立在流浪儿童之上的,但对其更加重要的是在流浪生活期间从流浪到走上违法犯罪行为的转变过程以及与同辈群体的生活经历,这也是本文分析问题流浪儿童成因的重要立足点。
3、关于问题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对儿童流浪原因的研究是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论述。
张明锁(2002)通过对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发现,贫困落后的社区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低水平的儿童福利是少年儿童流浪的主要原因。
刘艳秋(1995)则认为离婚率的上升是导致儿童流浪的首要原因。
张奇安、张建平(1995)认为拐卖和父母离异是儿童流浪的重要原因。
继西发(2002)对新疆少数民族儿童流浪问题作了研究分析,他把维吾尔族儿童流浪的原因归纳为:家庭暴力和“爱”的压力,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教育中的弊端和问题;拐卖儿童和教唆儿童犯罪恶势力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猖獗;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社会不良风气的滋长,权钱交易、权力至上、金钱第一对少年儿童的冲击;经济的落后,城乡差距大;多子女;儿童好奇心强八个方面。
)总体而言可以将他们对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的解释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社会原因: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社会保障的水平太低,儿童福利不健全,保障不力;②家庭原因: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或监护人去世,与继父、继母关系紧张无法相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文化程度低,管教太严片面的要求高成绩,简单粗暴,家庭暴力;家庭环境差,多子女,感觉受歧视被忽略,不被尊重,精神需求无法满足,更有甚者因为身体残疾被家庭所遗弃。
③学校原因: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忽略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师素质差,打击歧视“双差生”;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不够,失学儿童多。
④自身原因:儿童好奇心强,好模仿,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被拐骗;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思想偏激,行为冲动。
虽然学术界对流浪儿童外出流浪原因分析得已经很全面,且这些原因同样适用于分析问题流浪儿童,但是作为有偏差行为的群体,问题流浪儿童形成有着其自身的独特原因,另一方面,对形成原因的分析缺乏一种理论的分析视角。
4、关于流浪儿童的救助政策与建议研究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工作,社会各界也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如王久安、张世锋、张安齐(1999),张齐安、杨海宁(2002),冉崇谦、唐花碧、文兰(2002)鞠青(2004),刘洪波、陈世芳(2005),王思斌(2005),李志君(2005),魏金环、徐成、卢尽丽(2005)等提出了各种建议和对策,可以将这些研究中共同的部分归纳为三个趋势:①专业化:提高机构服务水平,引入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突出;②合作化: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国内NGO、慈善组织的合作,引入民间力量;③制度化: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加大儿童保护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
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建议。
王水雄、李伟(2005)在研究了流浪儿童“撒谎”的问题后,建议有关部门应该给被救助过的流浪儿童提供适当的身份证明,以保证他们以后的谋生能力,同时应该建立一种让流浪儿童有更多选择的救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