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望族的背影(崇明龚氏家族)

一个望族的背影(崇明龚氏家族)

一个望族的背影(崇明龚氏家族)
一个望族的背影--『话说崇明岛崇明旅游』
在崇明桥、庙、堡、浜四大古镇之一的老浜镇,龚氏家族可谓赫赫有名。

从东万兴到西万兴,由灵龙街至高凉棚,到处可见这个望族留下的踪迹。

故小镇有“浜镇一条街,龚家占一半”之说。

拂去历史的尘灰,轻轻翻开龚氏家谱第一卷,一位头戴官帽,气宇轩昂的肖像画映入眼帘,他就是始祖龚猗。

龚猗,宋徽宗壬辰进士,官授承信郎,靖康年间,推荐提拔为御史,监察浙江政事。

建炎出年,宋建都临安。

龚猗保护皇上渡江,因护驾有功,加封至都御史。

后因弹秦遭贬,于是弃官解政,隐居昆山,时值兵火之后,江南瘟疫流行,龚猗行医施药,救助百姓,被尊为遇仙翁。

元朝至元年间,承祖次子龚大荣由昆山迁至崇明,定居浜镇,创庆丰,田数十顷。

开始了在崇明的生存发展和繁衍,迄今历二十三世。

龚氏家族历代人才备出,任州府之职不乏其人,近代有三家颇为著名。

四进大院的西万兴犹如一艘艘陈旧的巨轮停泊在浜镇西侧,它的主人曾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自娶一船老板的女儿为妻后,依托弯港这个热闹繁忙的港口,拥船雇夫,南货北运,创下偌大家业。

在三个儿子成家时,各开新宅,那就是浜镇人经常谈及的位于大同地区沙沟镇的东万兴,位于大同地区浜镇的西万兴和位于建设地区虹桥镇的虹桥万兴。

出生于西万兴的龚剑秋,曾任国民党江苏省参议员,舰来舰往,前呼后拥,风光无限。

大桥东的灵龙街上,有一座老宅,因年久失修,院墙已经班驳,墙门略显破旧。

可就是从这扇不起眼的墙门中,走出不少才俊,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现大都定居港台及美国等地。

香港著名电影演员龚秋霞,就是其中响当当的一位。

龚秋霞的父亲龚二宝年少时偕同七位堂兄弟,走出崇明岛,闯荡上海滩。

英俊帅气的龚二宝学得一手好橱艺,结婚后便和聪明贤惠的妻子一起供职于一英商家庭,丈夫任厨师,妻子做家教,夫妻俩虽然地位卑微,但为了后代的发展,可谓尽心尽责,全力以赴。

他们把唯一的女儿培养成与金嗓子周璇齐名的一代歌后,一名影星。

曾居浜镇东市的龚锲夫,是一位崇尚儒学的大财主。

年轻时。

涉足上海交易所,获利颇丰后,即淡出江湖,隐居家乡,在三星、海桥一带购臵了数万步土地,耕读兼治,以文会友。

因他院门前的凉棚建得又高又大,故人们把他得宅称作高凉棚。

走进高凉棚雅致得书房,著名书法家、崇中创办者曹炳麟先生手
书的养性书舍的匾额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房门上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的楹联时龚老先生秉承祖先乐善好施的传统和他大气爽朗的风格写照。

浜镇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位学者在他们幼时赠送《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本时的情形。

盈盈一脉,浩浩一族,热爱海岛的龚氏子孙在六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他们的风采深深印在老浜镇任的记忆里。

黄昏时分,凉风习习,漫步浜镇街头,想象西万兴的热闹和气派,感受龚秋霞老宅的幽深与宁静,品味高凉棚大厅的古色古香,书房的小巧别致……让人思绪万千,流连忘返。

一个望族,一段历史,一串故事,在向我们倾诉过去的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