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单元分析】江单元线索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洋务运动):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导入新课】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

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

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

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

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述新课】一、“开眼看世界”:(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举措: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1)《海国图志》,1842年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

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当时日本国难当头,有识之士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

《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

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

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明治维新期间,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

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

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

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

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1)康有为: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①时间:1898年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

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

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 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