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2010 年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
引起蔬菜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分析,得出平稳蔬菜价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CPI 物流价格
一、北京市蔬菜供应的构成北京市是一个大型的蔬菜消费城市,常住人口2000 多万,按照人均日鲜菜消耗量1 千克计算,北京每天的鲜菜需求量为2000 万千克,一年是730 万吨。
北京市所需求的蔬菜由于种类上和数量上的繁多,京郊所生产的蔬菜很难满足,因此外地蔬菜供应是北京蔬菜供应一个重要的环节。
截止2010 年底,本市基本菜田面积为58 万亩,其中芹菜、生菜、菠菜等叶菜类占到总量的60%左右,番茄、黄瓜等果类蔬菜约占18%,蔬菜全年平均自给率为28%左右。
预计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总面积可达到70 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 万吨,蔬菜自给率由28%提高到35%。
目前北京72%左右的蔬菜依赖河北、山东、辽宁等其他省市的供应。
外地供应的蔬菜包括了70 多个品种,其中销售量排行前几的是白菜、生菜、黄瓜、油麦菜、西红柿等。
二、蔬菜价格总水平分析从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价格指数趋势
图可以看出,2011 年以来,蔬菜价格同比和环比呈上升趋势。
图12011 年新发地蔬菜指数(单位:元/公斤)为了更清晰的看到北京蔬菜价格的变动趋势,我们选取本地菜中的芹菜、外地菜以大白菜、黄瓜作为样本,分析北京市蔬菜价格走势特点。
图22010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蔬菜批发均价(单位:元/公斤)
2011 年以来,蔬菜价格出现上升趋势,特别是 5 月份以来,蔬菜价格呈现加速上涨,多种蔬菜价格两个月内价格呈现翻番或更多。
三、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
1.宏观经济
1.1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蔬菜价格随之上涨。
本轮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的正常复归,是对惠民政策的积极反应。
与此同时,大量“热钱”的炒作也在推高农产品价格。
随着房市低迷、股市波动,大量流动性货币开始炒作农产品,使得部分农产
品变相为金融投资品,价格暴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2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蔬菜涨价加速。
本轮蔬菜价格的上
涨,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可小觑。
1.3极端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大部分蔬菜生长周期短,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一碰到高温、多雨、干旱、寒冻等天气受损率较大。
2010 年以来北方持续干旱,蔬菜的产量受到极大影响。
2.生产成本去年以来蔬菜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也有通胀预期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成本的上涨。
不仅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也较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起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幅度也很大,务农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从需求方面来看,农业生产者越来越少,农产品消费者在增加,城市化进程中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也在增加。
2011 年上半年,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化肥市场价格全面走高。
按6 月底水平,尿素、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钾肥等品种价格的同比涨幅均在30%左右。
其中尿素
出厂价一度突破2400 元/吨,少数地区市场甚至出现了
2600~2700 元/吨的批发成交价,逼近了历史最高价位。
3.流通成本
我国农产品流通明显存在环节太多、链条过长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中国,蔬菜由田间地头到市民的餐桌大概需要以下几步:先由大量的、分散的种植户手中通过农村经纪人运送到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手中,然后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再转手到二级批发商手中,由二级批发商转手到零售商手中,最后由零售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数据显示,通过这种渠道销售的蔬菜占到了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部分由超市等渠道供应。
目前,中国生鲜蔬菜的冷链运输并不发达,通常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流通过程损耗很大,损失率在25%~30% 左右,这些自然要计算到物流成本中。
蔬菜在运送到批发市场后,需要缴纳进场费、摊位费、人员费用(工资、吃住等)等一系列费用,如果经过二级批发商,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
在零售环节,依然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近十几种费用,这样,高价格的蔬菜卖给消费者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纵观整个蔬菜流通链条,可以看出除了一些市场向中间商收取的费用存在一定的压缩空间,比如进场费、摊位费等,其他的费用压缩的空间并不大。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汽油价格这些年不断上涨,以及各种过路过桥费,这对于蔬菜流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四、应对蔬菜价格过快增长的对策
1.流通模式变革由于存在大量的散户种植,中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即以批发市场为主,但也包括龙头企业+批发商+终端零售、合作社+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 超市等多种模式。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消费蔬菜的90%是通
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
预计到2015 年,中国大中城市超市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将由现在的10%~15% 增长到30%~50% 。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无论是
上游的农户、或是中游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还是下游的超市都已经开始了自身前后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以期能够彻底打通产业链,以此来稳定整个农产品的供应。
在上游,随着合作社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壮大,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将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全国各地拥有各类合作组织1.7 万个,却仅有10% 左右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组织。
在中游,则是大量的中间商和批发市场。
大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可以向上游延伸,打造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
目前,新希望集团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3 年内将在北京建设1000 家便利店。
在下游,主要是超市渠道进入到上游。
超市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而唯一缺乏的就是上游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比如沃尔玛已经在大连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供应基地。
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超市与上游的合作社进行对接,即“农超对接” ,也是未来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专家认为,要破解滞销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制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积极进一步开拓市场。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2.物流优化由于蔬菜生产地加工设施和条件缺乏,目前进入北京市场的蔬菜大多以毛菜为主,净菜极少,外地进入北京的蔬菜,
在加工成净菜时总的损耗高达50% ,而发达国家一般仅为5% ;在日本,对蔬菜包装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美国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以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蔬菜的产后处理能力。
以冷藏技术为例,目前,美国已实现了蔬菜从收获到食用前均持续地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温度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预冷-冷库-冷藏运输-批发市场冷库-商场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
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 。
尽管国家和政府已经为蔬菜销售提供了不少信息传递的方式,但是在实际蔬菜收购和销售中,批发商寻找货源主要靠朋友介绍,通过网络平台寻找信息的比较少。
比如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们在北京销售完蔬菜,返回蔬菜产地收购地的时候基本是空车,这样一来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虽然大部分批发商表示他们都不想空车返回,但是北京到产地的货源信息他们很少能够及时获知。
并且由于信息流通的不及时,往往大量的同种蔬菜同时集中在一起销售,导致该种蔬菜供大于求,让批发商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在某种蔬菜供不应求的时候不能及时供应该种蔬菜。
3.新技术推广
据了解,近5 年来,北京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从14.5 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0 万亩。
农民通过设施农业,可实现的大棚亩收入达8000 至1.1万元、温室亩收入1 万至1.3 万元;温室亩利润8550 元,大棚亩利润6019 元,分别是露地瓜菜的7倍、4.1 倍,是大田作物的18.2倍和10.5倍。
本市通过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巧打时间差,实现了设施农业大棚内四季各种果蔬常鲜,让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过上了季季不闲棚,盆满钵满的新生活。
另外通过蔬菜无土袋培技术、温室蔬菜免杀虫剂技术、温室大棚技术、引进蔬菜优良品种,在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菜农的收入。
4.加大对菜农的补贴力度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确定最低收购
价。
设立蔬菜调节基金,在特定时期补贴减免外地蔬菜进入北京蔬菜交易市场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