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业务划分及信托业的发展doc12一、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现状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银行和企业投资,以利银行资金的运作安全。
1995年通过的《保险法》第5条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
第91条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畴:财产保险业务,人身保险业务,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
1998年通过的《证券法》第133条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必须采纳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
2001年通过的《信托法》第12条规定:委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
以上几部法律的先后出台。
以及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的分设。
构建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在前不久召开的“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应当连续执行。
他指出,在较长的时刻内,我国仍将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一)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专门背景1、混业经营的尝试在1993年往常,中国金融业也曾经进行过混业经营的试点,然而由于当时经济过热,金融秩序纷乱,治理水平较低,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混业经营产生大量违规操作,社会上显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涌向外汇、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市场从事投机买卖,导致了金融秩序的纷乱。
治理欠佳的金融混业经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阻碍,经济泡沫膨胀。
2、现实的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出于安全性考虑,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11月、12月国务院先后在有关文件中,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1995年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则将分业经营作为法律确定下来。
这些金融法律、法规的实施,完全隔断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这是针对现实采取的一种理智的选择。
(二)操纵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进展的权衡金融风险和金融进展是并存的,进展越快风险越大,但进展则是防范风险的目的,假如不进展了,金融风险不存在了,但最大的风险就会显现了:经济停滞了。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进展中防范金融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改革选择了以安全性为主的取向,我们选择了渐进模式,不管是金融机构的改革,依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改革,差不多上逐步推进、渐次进行的。
也确实是说,并不一味强调金融改革的单项超前,而是顾及经济过程的承担能力。
在我们吸取、消化混业经营带来的消极阻碍,确立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并推进金融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时,在治乱中又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单一化的轨道。
中小金融机构难以生存,它们的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政策性银行作用不够明显,国有商业银行仍旧承担大量政策性贷款;信用合作系统逐步变成商业银行;大量信托公司重新整合,方向迷茫;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业分业经营逐步转为综合经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冲击。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重新摸索下一步如何走。
(三)坚持分业经营的总体框架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针对当时金融秩序严峻纷乱和金融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形,坚持的一条差不多原则也是分业经营。
文件起草时,并不是没有看到世界范畴内差不多显现了综合经营的现实和进一步的进展趋势,而是平复分析了金融秩序纷乱与混业经营之间存在专门大相关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形动身,必须那样去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在今年4月说,在较长的时刻里,中国仍将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从今年开始,中国对所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治理方法,并参照国际通行原则建立呆账预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
中国将实行慎重会计制度,以提高商业银行实际盈利水平。
他同时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33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16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固有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通过几年的实践,再回过头来看,证明当时中央决策是正确的。
没有连续几年的分业经营,金融秩序到不了今天那个模样。
即使在今天,坚持分业经营总体框架,仍旧是需要的。
因为差不多国情仍旧是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均不强,分业经营框架放得过宽,“防火墙”太低,风险将会专门大。
(四)我国现时期金融分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尽管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由于我们的相关法规不健全、金融领域的监管还缺乏力度,银行本身的风险意识不高,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因此我国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必要的。
我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取得混业经营的“资质”,在一种重要的制度选择面前,现实性是重要条件。
关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分业经营是权宜之计。
1、商业银行改革不完全。
我国尽管于1996年就提出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目标,并致力于解决内部鼓舞和约束机制问题,但时至今日,不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政企不分、依靠行政约束的国有企业,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建的那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产权制度上有所改革,实现了多元化,但在体制和风险操纵上仍趋同于国有商业银行。
2、资本市场进展不完善。
一是金融工具种类少且进展极不平稳。
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国债市场的份额占到60%左右,股票市场为35%,企业债券和基金市场占不到5%。
二是市场分割,缺乏流淌性。
低流淌性必定带来高风险性,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并不是来自银行体系,而是来自股市和债市。
在这种情形下,假如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势必将资本市场上的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内,再加上银行体系自身的风险,从而使银行体系内的风险大大膨胀。
3、金融监管体会不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只有20年时刻,自决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不足十年时刻,且至今尚未形成完全的市场经济,新的监管体系的形成以中国保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刚刚只是两年时刻。
而美国自建国时开始实行的确实是市场经济,到现在差不多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比之下我国监管机构的体会十分缺乏,不具备应对各种复杂的市场行为和违规行为的能力。
金融监管是用来应付银行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
分业制下商业银行尚且能饶过金融监管,全能制更会为银行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提供“温床”,银行利用其方便快捷、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渠道和监管当局开展“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就对金管当局的监督能力和效率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管手段,其体会和能力都不足以应对银行的全能制趋势。
(五)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四大行业显现了互相渗透共同进展的趋势1、政策取向事实上,自从1999年美国、日本混业经营转变后,我国的政策取向差不多开始逐步放松: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8月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治理规定》和《基金治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治理规定》,承诺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治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
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在1999年10月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
2000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公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治理方法》,承诺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
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能够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200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信托投资公司治理方法》,其中明确规定:信托公司能够发起、设立投资基金或基金治理公司,并规定信托投资公司能够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进行同业拆借等其他相关业务。
另外,在审批环节方面也进行了简化。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方法》也差不多从今年10月起开始执行,规定商业银行能够买卖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治理公司也能够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
种种迹象说明,我国政策差不多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银行向证券业务延伸的必定性和可能性。
2、四个行业的经营创新(1)银行与证券业的合作。
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各家银行都纷纷推出“银证通”等业务,银行业以其众多的网点占得优势。
目前,浦发银行与光大证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民生银行与银河证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深进展也与华夏证券公司展开全面合作,证券业务的放开无疑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更宽敞的进展空间。
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从证券代理角度,或者是柜台业务,由于制度以及自身因素,3家上市银行可能获益并可不能专门大,但隐藏在后面更多的银行证券延伸业务,如托付治理、财务顾问等将会是其业务创新的重点。
(2)银行与保险业的合作不久前,国内两大金融巨头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合作推广“银保通”业务,共同打造以后金融服务新模式。
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便利、周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价值以及整体竞争力,为创立新的业务模式和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双方的合作将涉及到较以往更加宽敞的领域,如更新销售观念,改善工作技能,提高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中行与平安各自专业化优势,合作推广“银保通”,专家理财柜面系统等,从而优势互补,达到更专业,更紧密,更连续的合作高度。
双方达成共识,我国金融业已从20世纪初以产品为主导到现在以建立客户关系为主导,金融服务业服务重点差不多转移到客户的中意度、客户服务和为了公司及客户的长期利益的价值层面。
竞争的增强使客户对服务有了更好和更多的关注。
银保合作作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事业,正是利用各自优势满足客户的需求。
(3)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业的合作相伴着信证的分离,原信托公司的营业网点已剥离出去,这对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和产品营销形成一定制约。
然而,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来看,信托投资公司利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推销产品,在目前其他金融机构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业务量小的情形下,将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
因此,从那个意义上说,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合作第一是表达在其零售业务的互相配合上。
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专门是基金业务,均需要有托管银行和推介机构的强力支撑,这就构成了信托与银行的深层次的合作,在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信托投资公司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要通过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渠道,同时信托投资公司也是证券市场上的大型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信托公司的多元化手段与证券公司的专属性资质相结合,必定会形成强强联合的倍增效应。
信托经营范畴的多元化决定了信托投资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余外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合作领域的扩大将形成在经营服务层面和业务品种层面的混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