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扶贫政策 PPT课件
影响:
第一,“新政”的社会保障政策,为美国社会保障 制度奠定了基石,开创了美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制度 的新时期。 第二,“安全保障社会化”理论的提出,是使美国 走上通往福利国家大道的理论基础。 第三,罗斯福的“财富再分配”理论,使社会保障 制度一开始就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第四,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提高劳动 力再生产的质量紧密结合,开创了美国社会保障重 视人力资源培养的传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33-1939年,罗斯福上台实施了挽救资本主义制 度的“新政”。其中的最大胜利之一,就是联邦政府承担起了保障公众生 活的责任,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
措施:
a.建立民间护林保土队 b.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措施: b(1)1933年颁布 《联邦紧急救济法》,拨款5亿美元,主要用于雇失业工人搞公 共工程建设。 b(2)1935年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施以工代赈,提供50亿美元失业救济。成 立工程振兴局,组织失业者从事公路、桥梁等公用事业建设。 c.实施住宅保障,颁布 《住宅房主再贷款法》、《国有住宅法》等。 d.最具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的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 d(1): 工人到65岁可以得到退休金,退休金从他们的工资和雇主发放的工资额中 扣除一定比例的保险额来支付,每人每月可领到10至85美元不等。对未能参加保 险的65岁以上的贫民,由联邦与州同等分担。 d(2) 创立失业保险体制,失业者每周可领到15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按对等原 则向各州提供国家援助,用于照顾不能自力维持生活的母亲、儿童、残疾人和盲 人,也用于公共卫生事业。所有各州都在两年之内建立了失业保险体制,给约二 千八百万工人提供了保障。
a.奥巴马将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通过减 税,增加政府支出来振兴经济。同时,奥巴马政 府将增加政府在社会福利、教育、科研等方面 的支出,并以此来刺激美国经济" b.奥巴马公布了2012年预算提案"其中建议主 要的反贫穷计划大幅削减"奥巴马要求削减低 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紧急基金“ c.当前美国民众己有六分之一接受政府救济, 此举创下空前纪录,而且人数还在继续增加之 中“。随着各种福利救济需求激增,政府开销 也暴涨。 d.这些福利计划整体开支己超过联邦医疗保险 (Medieare) e.同时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美国的教育,重视 美国的辍学儿童的教育,强调力争到2020年使 得美国在教育上拥有世界霸主的位子。
美国社会保障署在2001年公告中指出,美国社会保障基金从2017年出 现赤字,2041年将会消耗殆尽,如果要维持制度的持续运行,要么提高缴费 率50%,要么削减1/2的受益水平,似乎在告诫每一个美国人:社会保障制度 行将破产,在下一个75年中不可能再提供充足的养老金收益,赶快为自己的 退休储蓄吧!
10.奥巴马反贫困政策
美国贫困政策的研究
——以战后历届政府扶贫政策为主
战后的美国根治贫困的主要办法是依靠 社会福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预防大 规模的贫困。因此在谈到美国战后的反 贫困策略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美国 的社会保障制度。
历届美国政府扶贫政策一览表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新政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折衷性福利保障调整政策
背景:
在20世纪30年前的美国,社会救济主要是由私人和社区的公共援助来 承担,而且被严格限制在像收容所、济贫院及其他一些县属机构里。社会 达尔文主义成为流行哲学,人们一向推崇靠个人努力维持个人生活的独立 创造性精神,坚信工作和节俭就能获得成功,贫穷被认为是个人道义上的 事。
1929年,本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爆发,面对大危机的蔓延和所造成的 深重灾难,胡佛政府坚持一种与政府无关的自救论。当时,大面积的失业 和贫困使社会救济成为社会首要问题,危机中受害最深的失业者、有组织 的劳工和老年人形成三股要求变革的巨大力量。人们意识到,单由地方政 府和慈善机关已无力担当全面社会救济的重任。
总结:
1.福利政策的推广≠治理贫困政策,前者用于预防大规模贫困状况发 生,但美国的穷人更多的是那些职业不稳定、少数民族或者一些处于 社会底层以及妇女儿童,这些人大都没有资格参加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
2.治理贫困的政策经历了以下过程:
贫困是个人的事→贫困是政府的事(罗斯福新政)→贫困政策的不断 完善和改革(历届政府)→社会保障私有化(政府债台高筑,社会保 障重新有私有化趋势)
9.小布什政府社会保障私有化政策
a.美国社会保障私有化主要指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私有化。 b.社会保障私有化意味着国家责任的转移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力求把个体 从保姆国家中解放出来,使个人和国家同时获救。 c.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社会变革总要付出代价,社会保障私有化改 革也不例外。私有化改革带来高回报率是倡导私有化的前提。但是他们忽 略了/私有化所伴随的各种额外的风险和成本
2.杜鲁门执政时期的反贫困政策
a.1946年的《就业法》颁布
b.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c.改革住房保障
d.建立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发展医疗保健事业
e.增加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教育援助
f.复原军人福利
3.艾森豪威尔-折衷性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a.具体说来他一方面不寻求将原有的社会保障的范围继续扩大,另一方面也不 主张将原有的各种有关社会保障的各项既有的法案废除。 b.1953年4月l日美国国会建立了卫生、教育与福利部。 c.联邦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 d.1956年1月9日,为减少不断增多的剩余农产品,总统要求国会批准为创办土地 银行而拨款10亿美元的一项计划,(这项计划与30年代控制耕种的计划相类似), 以便使不种庄稼的农场主得到补偿。
5.约翰逊政府“伟大社会”计划
1964年8月约翰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法案”或者称作“反贫困法案” 获得立法通过,建立起“经济发展办公室”,作为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 直接向总统负责。作为具体措施,要求创建:服务美国的志愿者组织、 国内和平护卫队、失学者“工作队”、鼓励贫民儿童上学的“奋发向 上”计划、无业少年的“邻里青年队”、“学前教育行动”、低收入 农村家庭和流动民工的特殊资助与贷款项目一揽子性的“社区行动规 则”、以便使受援地区的居民“最大可能地参与社区资源的动员,向贫 困开战”,以及为夺取与人类最古老的敌人决战的全面胜利的一系列其 他措施。
8.克林顿解决进退两难的社会保 障的思想和对策
他说,“是该回到按我们过去的原则尊敬和奖励那些勤奋工作、娱 乐有序的时候了。这就意味着结束我们已知的福利制度—不是通过 惩罚穷人及向他们布道,而是使美国人有能力照顾他们的小孩和提 高他们的生活”。 (1)通过工作获得救济,利用政府的资源确保那些提供有偿服务的人 比那些只拿救济不干活的人收入要多; (2)强制执行改善儿童的待遇,强化政府已有的计划要求那些不负责 任的父亲切实负担起抚育子女的责任; (3)建立一个有时间限制的,伴以就业的过渡救济体系,把抚养未成 年人家庭的救助计划改为两年的过渡保险计划,为那些到期不够接 受此项资助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4)扩大就业和培训机会,为从福利到工作培育一个过渡; (5)减少未婚的未成年人的生育率,改革抚养未成年人家庭计划将使 未成年人来权衡一下生育的负担和推迟生育的好处。
6.尼克松政府福利保障政策调整
a.未成年人家庭补助计划进行改革。 b.建立食品券计划。 c.通过对老年人、残疾人、盲人的救助方案,使老年人、残疾人、 盲人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d. 1972年尼克松重新当选总统后表示要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的 费用。
7.里根政府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a.迫使和鼓励受救济的穷人参加工作,即不给福利(welfare)给 “工利”(workfa州和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救济穷人的负担; d.将一些与救济和福利有关的项目尽可能地私有化,包括就业培 训、福利服务和就业投资项目等。 e.“扶持家庭法”
扩大社会福利、反贫困战略
“伟大的社会”计划 新联邦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 政策的调整 新联邦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 政策的调整
继续调整社会保障政策
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思想 和政策 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思想 和政策 解决进退两难的社会保障的 思想和对策
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
反贫困政策
1.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肯尼迪政府扩大社会福利政策
美国治理贫困的重点开始移向提高穷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治理贫 困由资助穷人物质和金钱开始演变为提供服务和技能,即由“输血”转向 “造血”。 这一重大转变的主要标志是1962年颁布的《公共福利修正案》 同时为了配合贫民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救济政策开始从集权走向分权,发动 地方政府、尤其是社区的力量提供服务和培训;而且发动私人基金会,如福 特基金会就资助著名的“青年动员项目”。
3.个人观点:导致贫困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但是作为政府,保 证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不受侵犯的同时,也需要保证社会贫困民众能 够生存。这是每一个国家政府应尽的基本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