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习目标能画出经验之塔,并对塔的各层次进行说明。了解学
学习目标能画出经验之塔,并对塔的各层次进行说明。了解学
科技进步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媒体。 教育改革的要求,特别是改革教学中的 “言语主义”的要求。(夸美纽斯) 幕后原因,战争对人才的需求。
3· 1 视听教育理论
2.视听教育理论
(1)初期的视觉教学理论(霍本 •视觉媒体能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 •视觉媒体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 为依据。 •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的结合。 伟伯)
3.2
现代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指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述学习如何 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 有效的学习,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和 规律而形成的理论,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为何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相同 : 研究对象 2.不同 : 前者揭示本质、规律;后者 利用前者的研究成果再来对学生学习的 过程加以优化。
1. 格式塔学派(顿悟说) 代表人物:
威特海默(德国,该学派创始人) 柯勒 (美国籍德裔心理学家) 考夫卡 (同上)
理论观点:
学习不是行为的联结,而是一种组织的完形。 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对情境中事物关系 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所实现的。 学习是由顿悟实现的。而不是试误。
水果
苹果 香蕉 … 梨
不同种类的苹果 不同种类的香蕉
不同种类的梨
3.2.2 认知学习理论
5.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控制 期望
环 境
效应器
反应发生器
效应器
感觉登记器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
期望
动机阶段
注意,选择性知觉 了解阶段 编码,存贮 记忆储存 检索 迁移 反应 学习过程的阶段 强化 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
噪音
3.3.2. 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④
贝罗模式
信息(MESSAGE)
要素 结构
信源 (SOURCE)
传播技巧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
通道 受播者 (CHANNEL) (RECEIVER)
视 听 传播技巧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内ຫໍສະໝຸດ 处理符 触 嗅 号
容
味
3.3.2. 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1. 能画出经验之塔,并对塔的各层次进行 说明。 2. 了解学习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理论要点。 3. 能理解五种传播模式的图解,并运用传 播模式分析教学传播过程。 4. 阐述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
3· 1 视听教育理论
1. 视听教育运动
产生年代:20世纪初 产生背景:
优点:
吸收了联结说的形式,充实了完形说的内容。 承认目的、动机、内驱力在学习中的作用。
现代认知论的鼻祖。
3.2.2认知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 而形成的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类目是指一些相关的对 象或事物。 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一般原理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应该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步骤 a.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b.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不 确定性;c.提供解决问题的假设;d.帮助学生搜集资 料;e.组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f.引导学生运用分析 思维证实结论;g.解决问题
iii. 接受学习法
• 又称讲解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习者不带发现,只要求 把教学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用。
iv. 教学原则 – 逐渐分化的原则。 – 整合协调原则。
v. 学习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 –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 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 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学习观
•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 巴普洛夫的学习理论观:学习的获得就是暂时 神经联系的形成。
• 意义: 当时:对学习理论的推动较大,引起了学者们 对学习行为研究的注意。 现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教学中的“情景学 习”提供了依据。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利弊:
肯定意识的能动性; 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咎于大脑的先天本能。
3.2.2认知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认知论(美国心理学家)
S-O-R学说(O代表学习者的内部的变化) 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对环境条件的认识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 可以产生学习。
3.2
现代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派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 痛苦的后果会改变个体的行为。 那么学习在于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代表人物: 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納。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3.1.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即传播理论,是模式方法简化后的传播理论。 模式方法 把传播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然 后分别研究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 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并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出来的方 法。
3.3.2. 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① 拉斯维尔的五W模式
Who 传播者
4、教学不能止于直接经验,必须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 发展,因为概念是思维推理的工具,它使探求知识的 智力过程大为简单化、经济化。 5、位于塔腰部分的是替代经验,它能突破时空限制, 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替代学习经验的思想是教 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理论依据。
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的影响: 贡献:
观察的经验
做的经验
戴尔“经验之塔”的理解可以从下列5点入手:
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 越向上越抽象。底层的经验易于理解和记忆,顶层的经 验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2、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3、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学习间 接经验要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 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 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的解释, 有助于在理科教学中,教师把日常概念和新知识点 联系起来,来理解和建构新知识。 – 主张情景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 提倡协作学习,有助于竞争条件下学风的改善。
What 信息
Which Channel 媒体
To Who 接受者
What Effect 效果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体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3.3.2. 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②
信源
香农-韦弗模式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3.3.2. 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③ 施拉姆模式(宣伟伯模式)
经验范围 发 送 者 编码 器 信 道 经验范围 译码 器 接 受 者
•
•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试误说)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间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三大定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意义: 最系统的也是最早的学习理论 对现在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平衡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 背景。 –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 造和重组。
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 建构成的。 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 不单是提取。
3.2.2认知学习理论
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过程与学习机制。
与行为主义的区别:
认知理论家只关心人类的学习,而不涉及动物。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而 行为主主义只关注外在行为,无视心理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代表: 格式塔学派 托尔曼 布鲁納 奥苏贝尔 加涅
3.2.2认知学习理论
• 原型:集成了华生与桑代克两人的观点。 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新刺激—新反应) 操作型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强化反应) 正强化:反应+强化 负强化:反应+惩罚 • 意义:推动了程序教学的发展,现在仍然对计算 机辅助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等教学方法有指导意 义。
程序教学法
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联系的小步子 要求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 对学生的反应要作出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进 度不必一致 学生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反应,降低错误率 程序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作业阶段
反馈阶段
3.2.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发现学习理论确立了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学习情景结构理念促进教材结构的改革和实践 –认知学习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确立有效教学的必 要条件是对学生能力了解和正确的讲解引导!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批判的继承了行为主义,发展了认知学习理论。 观点: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 基础之上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结构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因素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