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802.苏教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 第6章 第5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word教案

5802.苏教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 第6章 第5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word教案

呼吸作用原理的运用教学环节在讨论中明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及变化,明确什么是“气肥法”,什么是“空中肥料”?复习提问:1.什么是呼吸作用?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2.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植物体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提供能量。

)小组讨论: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为达到农作物丰产,呼吸作用越强越好吗?为什么?(不是,应在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这样可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达到丰产的目的。

2、举例说出哪些因素影响呼吸作用强度?(合理利用氧气、温度、水等因素控制呼吸教师活动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发挥想象力。

踊跃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得A。

分组合作学习:1.讨论回答问题;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3.交流讨论成果;4.完成自评和互评。

生活动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效果。

回忆学过知识,为本课学习作准备。

学会课堂合作学习及评价的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设计意图互评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发言是否有创意。

本节课的收获:互评:全面,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A)基本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B)欠佳;(C)总评:15个(A)以上,总评三颗星;9---14个(A),总评二颗星,8个(A)以下,总评一颗星。

记录到卷首。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这学期九月份参加合肥市包河区优质课评比的。

当时是提前一天临时抽课题,两个小时内写完教案上交,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就上课。

因此时间非常紧,课件制作、《课堂合作学习与评价表》的设计都非常仓促。

主要是想将自己平时进行的课堂合作学习与评价的实践运用到这节课中,以检验一下效果,并想看看评委老师的看法。

令人欣慰的是本节课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由于是借班上课,必须在上课伊始将课前准备的《课堂合作学习与评价表》分发给各学习小组;明确学习小组中四位同学的职责分工;介绍“课堂合作学习与评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课堂提问回答正确或小组讨论发言正确的在评价表中填入一个A)。

并鼓励学生团结协作,争取本小组表现优异。

新课的导入我借自己本学期去郊区学校支教为由,带来农民生产实践的遇到的问题请学生解答,这样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

先复习提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这样复习回顾学过有联系的知识,为本课讨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准备。

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提出的问题,找出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效率,并进而举例说出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的具体措施。

这样层层推进,也教会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播放了几段视频媒体,其中“水果之乡”“农产品错峰上市”为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起了重要作用;“温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动画非常生动,播发过程中教师简单注解:气肥法——空中肥料——西装革履的农民——轻轻一按等。

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及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效果。

特别是让学生畅想未来农民的劳动情景图,同学们想到“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农民坐上小轿车去旅游,随时用遥控器操作控制温室环境”等等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习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后,又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家种植的水果没有市场上卖的新疆水果甜?”前后呼应。

也是让学生分析、概括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是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运用分隔开了。

最后请同学们完成这节课的《课堂合作学习与评价表》,统计一下得了几个A,并将聘请这节课得A最多,表现最佳的同学为农业技术员。

这是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会学生课堂合作学习及评价的方法。

生物的变异之《基因突变》教学设计程先明肥西山南中学 231251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基因突变》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遗传之后从分子水平来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也是学生对《基因表达》的延续和延伸。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探究和归纳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因突变》时往往是先给学生展示基因突变的几个实例或图片,并直接说明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接着就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来讲解基因突变,这种教学往往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它把教学情境的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更有效地改变了教与学。

新课程也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中要体现的重要特色。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本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生成式的教学,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具体化。

再结合生活实例,经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比较归纳,总结,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3、基因突变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基因突变特点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四、教学过程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刚学习了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最终是由哪种物质决定的?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有无可能发生差错?若有,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多媒体展示基因突变的实例:安康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安康羊和正常羊有何区别?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红细胞有何区别?看一看两种红细胞在形态上存在差异,那么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顾已学知识,得出蛋白质的结构是由DNA决定的.学生自由讨论得出:DNA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进而可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学生观察后回答:安康羊腿短,正常红细胞的形状是圆饼状,而镰刀型红细胞是镰刀型。

学生根据红细胞的不同形状,自由讨论交流,对其原因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①红细胞形状的不同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结构不同。

②红细胞形状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排列顺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不同等原因引起的。

③红细胞的形状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建构作铺垫。

为下面多媒体展示基因突变实例埋下伏笔。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材料。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情境。

用多媒体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可先让学生讨论总结出病因)根据以上的图表我们发现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了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那么,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呢?(教师可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启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能不能对产生基因突变的原因进行归纳呢?我们能否给基因突变下一个定义呢?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呢?(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基因突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何应用呢?(可举青霉素,瘦肉猪,太空椒等例子)研究基因突变有何意义呢?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练习反馈学生观察比较,得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根本原因是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1:若编码蛋白质的DNA的碱基序列中的碱基增添也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学生2:若编码蛋白质的DNA中的碱基缺失了,也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学生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其在作物育种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创造讨论与交流机会,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进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从宏观的角度加深对基因突变的理解,了解其两面性,突破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个宏观把握)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本节课在导入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教学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所指出的,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讨论DNA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差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与交流之中,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本节内容的教学思路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式、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让学生由听众转变为实际参与者。

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教师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做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空间。

3、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