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前胃弛缓病治疗实例
摘要介绍了牛前胃弛缓病的发病情况、症状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前胃弛缓病;症状;治疗
前胃弛缓是胃神经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食物在前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和后送,因而腐败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该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于牛。
近年由于保护生态,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舍饲牛、羊,或老弱牛、羊此病发生率较高,同时高产奶牛、老龄奶牛也常发病。
在近几年笔者收治的40例牛羊中,年老体弱的有28例,饲喂不当引起的有11例,其它前胃疾病诱发的9例。
该病发病季节不定,但夏秋交替时为多发期。
1 发病原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
因体瘦、脾胃虚弱、腐熟草料功能减退而引起。
如在养殖中利用干农活的空间,或胡乱饲喂农作物的副产品(如瓜藤、菜梗、烂菜叶等),粗、硬、腐、嫩、干湿不一,或久渴失饮,以致草谷难以腐熟化导,对胃黏膜感受器过度刺激,或长期饲喂粉状饲料也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此外,突然改变饲养方式,使役或饥饿后一次贪食过多粗硬、难以消化的饲料或偷食大量精料(如玉米、小麦及大豆等),引起瘤胃积食继发该病。
同时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也能引起该病。
另外,多种传染病、热性病和寄生虫病皆能引起本病。
2 症状及诊断
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卧地懒动,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饮、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减弱,鼻镜干燥,嗳气增多且有酸臭;有时腹痛,回头顾腹,间歇性臌气;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不太明显。
严重时出现痛苦状,有磨牙啼腹表现。
2.1 主寒夹湿型症见耳鼻、四肢发凉,粪稀尿清,口流清涎,苔青微黄、鼻汗不成珠,脉象迟缓。
2.2 主湿热型鼻镜干燥龟裂,症重期长,龟裂严重。
口黏膜乏津,舌色红带黄。
粪稀软,粘黑恶臭,重者夹血丝黏液或干而成圆珠状;尿短黄,脉数。
2.3 脾虚型发病慢、病期长。
见消瘦,毛焦卷腹,精神不振。
鼻汗时有时无,不成珠;粪便粗糙,含未消化的草料,口色黄而脉弱;尿少,时清时黄。
2.4 外感型被毛粗乱无光,皮温不均,忽冷忽热,流涕,有时咳嗽,口色淡红,脉浮数,畏寒怕冷。
3 治疗
治疗原则是兴奋前胃蠕动,制止腐败发酵,排出内容物,促进食欲,恢复反刍。
治以健脾益气,温化水湿,扶正祛邪,多以健脾散加减。
3.1 病例1 2006年4月1日城关镇南峪村孙某的1头4岁母牛发病。
主诉3 d前不吃食,当地兽医以安乃近、青霉素肌注,并服中药3剂,不见好转前来求治。
症状:病牛精神萎顿,卧地,瘤胃内气胀不严重,蠕动减弱,体温、呼吸正常,口色青黄,鼻汗不成珠,四肢凉,便稀含渣。
症似感冒,诊为主湿夹热型前胃弛缓。
方药以健脾散(党参40g、白术30g、茯苓25 g、厚朴20 g、陈皮20 g、槟榔20 g、肉桂15 g、白芍30 g、甘草15 g),加三仙各40 g、附子10 g,l剂见效,3剂痊愈。
3.2 病例2 2007年3月17日洛门镇文家寺1头奶牛发病。
主诉:牛自更换饲料后,一直慢草,食欲时好时坏,日见消瘦,前邀诊治。
症状:病牛精神不佳,毛焦肷掉,被毛粗乱无光,鼻汗散摊,便稀带未消化草料渣,口色淡黄,脉弱,呼吸正常,瘤胃蠕动音弱,反刍减少,角温正常,年老体瘦,泌乳量减少,无胀气食积。
笔者诊为脾虚型前胃弛缓,用白术散(党参60 g、白术40 g、扁豆6 0g、陈皮30 g、生山药30 g、甘草20 g、莲子20 g、茯苓3 0 g,砂仁20 g、苡米100 g),加三仙各60 g、芒硝200 g煎服,1日1剂,连用2d,该牛痊愈。
4 体会
以上例病例较有代表性,而临床上往往易误诊。
如病例l中患牛所表现为外感风寒以感冒治之,不但不好转,而渐加重。
笔者认为,因该牛年小体壮,虽有外感之症状,而粪稀带渣,消化不良,便可考虑到前胃疾病,故治之见效。
病例2所述也有外感之态,但从整体入手,患畜为奶牛,且体瘦毛焦,虽有神而被毛无光,既表现脾虚症又表现出外感症,两者较难分辨。
以年老体瘦、便稀为切入重点,故诊为脾虚型前胃弛缓。
健脾散重于健脾益气,温化水湿;而白术散偏于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两者虽有相同处,可不同之处则是对症的关键。
益气和补气,看似相同,实则有异,体虚宜补,体健宜益。
病例2以补中加泻,清理胃肠积毒而达到治本的目的,为虚中之实。
病例1为益中加清,扫除胃肠湿热。
参考文献
[1]柴绍芳,李鹏,南金鱼. 波尔山羊前胃弛缓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J]. 农技服务,2005(2):44.
[2]河生德. 牦牛异物性前胃弛缓病的诊治[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 ,36 (5):50.
[3]张春宝,孙江娜,孙次军. 浅谈奶牛前胃弛缓的预防和治疗[J]. 畜
禽业,2006(18):52.
[4]卢慧,谷新利,刘刚,等. 奶牛乳房炎和前胃弛缓的中草药防治[J]. 草食家畜,2006 (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