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和挥发油

季铵基团的酰肼
CH3 + CH3 N CH2 CO NH NH2
CH3
吉拉德试剂T
+ N CH2 CO NH NH2
吉拉德试剂P
②吉拉德(girard)试剂加成
R C
R'
R C
R'
+ CH3
O + H2N NH CO CH2 N CH3
CH3
+
O + H2N NH CO CH2 N
X - 10%醋酸 R C
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
物 皂苷、树脂、植物 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多 聚 萜 ~ 7. 5×103 至 3×105 (C5H8)n
橡胶、硬橡胶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empirical isoprene rule)
Wallach于1887年提出了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 的所有的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 为单位首-尾相连而成的聚合 体及其衍生物。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一)挥发油的提取
1. 蒸馏法 ➢不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 2. 溶剂提取法 ➢杂质较多,需进一步精制 3. 油脂吸收法 ➢贵重挥发油 4. 压榨法 ➢可保持原有的香味,杂质 5. 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超临界流体具有类似气体的 扩散系数、液体的溶解力, 能迅速渗透进固体物质之中
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数量巨大、结构复杂
2、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3
萜类的分类与分布
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
分类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 倍半萜
三萜 四萜
碳原子数
5 10 15 20 25 30 40
通式 (C5H8)n
n=1 n=2 n=3 n=4
n=5
n=6 n=8
含量百万分之二
二、 萜类的结构类型—二萜(diterpenoids)
5. 四环二萜
甜菊苷 甜度是蔗糖的300倍
本章内容
一、概述
1
2 二、萜类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3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5 五、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6 六、挥发油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三、挥发油的性质
(一) 性状
1. 形态: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如冷却结晶 析出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
2. 气味: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异气味,有辛辣 烧灼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3. 颜色: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但洋甘菊油因含有 薁类化合物而显蓝色。
4. 挥发性:常温下自行挥发不留任何痕迹(脂肪油的 本质区别)
分布和存在
菊科(苍术、白术、木香等) 伞形科(小茴香、川芎、白芷、柴胡等) 芸香科(芸香、花椒、橙、桔等) 唇形科(薄荷、藿香等) 姜科(郁金、姜黄、莪术等)
肉桂
八角茴香
薰衣草
生物活性与应用
挥发油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 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强心、抗 癌等作用。
二、 组成和分类
如薄荷油-10C可析出第一批粗脑, 再-20 C析出地第二批粗脑。
2. 分馏法
利用成分沸点不同,气化先后顺序不同进行分离。 沸点规律:1. 碳原子数增加,沸点 2.双键越多,沸点 3.官能团极性越大,沸点 醚<酮<醛<醇<酸
4. 反式沸点﹥顺式结构的沸点
通常在35 ~ 70℃被蒸馏出来的为单萜烯类化合物,在70 ~ 100℃被蒸馏出来的是单萜的含氧化合物。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empirical isoprene rule)
例外化合物
O
O
HO O
艾里莫酚酮 (eremophilone)
土青木香酮 (eremophilone)
扁柏酚 (Hinokitiol )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2.生源的异戊二烯规则(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CO2 :安全、无毒、廉价
优点:1.挥发油收率明显提高; 2.活性成分的种类多、含量高; 3.提取时间缩短,无溶剂残留。
工业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
三、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二)分离方法
1.冷冻析晶法
2.分馏法
3.化学分离法
吸附柱色谱
4.色谱分离法:
硝酸银络合色谱
1、冷冻析晶法
挥发油置0C使析出结晶 如果无结晶析出,置-20C析晶 析出的结晶称为“脑”。
焦磷酸香叶酯(GPP)
O PP
焦磷酸金合欢酯(FPP)
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GGPP)
三萜 四萜 O PP
本章内容
一、概述
1
2 二、萜类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3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5 五、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6 六、挥发油
(一)单萜(monoterpenoids)
愈创木薁
莪术醇 (抗肿瘤)
姜科-莪术
薁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①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可溶于强酸 (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
② 沸点较高(250℃-300 ℃),多存在于挥发油高沸点馏分, 并可见蓝色、紫色或绿色馏分。
③ 鉴别实验:可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作用,形成有 敏锐熔点的-络合物
NaHSO3 + H+
过量的NaHSO 3长时间接触 SO3- Na+
CHO SO3- Na+
NaHSO3 + OH- (二个双键加成物, 不可逆)
CHO

SO3- Na+
SO3- Na+ CHO
(不可逆加成物, 结构未完全定)
注意:反应时间、温度
(2)羰基加成反应
②吉拉德(girard)试剂加成
第九章
萜类和挥发油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s)
本章内容
一、概述
1
2 二、萜类结构类型及代表化合物 3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5 五、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6 六、挥发油
(一) 萜类化合物的含义及分布
1、定义 凡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衍生,且分
挥发油中主要有四类成分。 1.萜类
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如薄荷油中含单萜薄荷醇。
2.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桂皮醛
丁香酚
花椒油素
3. 脂肪族化合物 脂肪烷,醇,醛,酮
4. 其他易挥发性物质 如芥子油、大蒜油
大蒜油
非挥发油成分:
N
CH3
N
菸碱
N H N
毒藜碱
H3C N CH3
H3C N
CH3
川芎嗪
可以随水蒸气蒸馏的液体。但这些化合物往往 不作挥发油类成分对待。
二、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化合物
(二)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 是由3分子异戊二烯单位即具有15个碳原子
的化合物,是植物挥发油高沸程的主要组成成分。 分类: ✓碳环数:无环、单环、双环、三环等 ✓环碳原子数:五、六、七元环,直到十二元环 ✓含氧基团: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1.无环倍半萜
二、 萜类的结构类型—二萜(diterpenoids)
双环二萜



穿 心 莲
穿心莲内酯
抗炎;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缺点: 水溶性差,仅能口服给药 注射剂多为其钠盐、钾盐
3. 双环二萜
银杏根皮及叶的强苦味成分
防治老年痴呆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银杏内酯A,B,C,M,J
4. 三环二萜
紫杉醇(taxol) 卵巢癌、乳腺癌、肺癌
(二) 溶解度
挥发油脂溶性很强,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 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
(三) 物理常数
沸点一般在70~300oC之间,具有随水蒸气而蒸馏的特性;比 重在0.85~1.065之间(轻、重油之分);几乎均有光学活性, 且具有强的折光性。
(四) 稳定性
氧化变质→比重、颜色↑,香味↓→树脂样物质, 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 存。
2.单环单萜
具有馥郁的香气, 用于配制高级香料
千 屈 菜 科 指 甲 花
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
--
2.单环单萜
斑蝥素 生发剂、杀虫、抗肿瘤
N-羟斑蝥胺 防治肝癌
斑蝥
3.双环单萜
芍药苷
芍药、牡丹中的苦味成分
镇静、镇痛、抗炎、防治 老年性痴呆
3.双环单萜
樟脑
--
菊 科
艾 纳





5.卓酚酮类(troponoids):一类变形的单萜

碱液


取 H+
2%NaOH萃取
乙 醚 H+ 萃 取
酸性成分
蒸去乙醚
酚性成分
(3). 醇类成分的分离
操作:
R OH +
萜醇
O
C 吡啶 O
C
COOH C OR
O
O
邻苯二甲酸酐 酸性邻苯二甲酸萜醇酯
皂化 NaOH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 MVA)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甲戊二羟酸
焦磷酸二甲异戊烯酯
(DAPP)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HO HOOC
甲戊二羟酸
OH(MVA)
2ATP
焦磷酸异戊烯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