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数字化实验探究题x=________ mL,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不同。
)实验过程中,发现:相同温度下,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加剧烈,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试管Ⅰ中氯离子对反应起促进作用;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三:以上两种猜想同时成立。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Ⅰ中加入少量________(填序号),向试管Ⅱ加入少量_______(填序号),作对比实验。
A.硫酸铜B.氯化钠C.硫酸钠D.浓盐酸【实验验证】通过(3)的对比实验,观察到试管Ⅰ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Ⅱ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____成立。
【拓展探究】(4)老师在密闭容器中,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铝片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①写出AB段压强变化不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铝与稀盐酸反应停止是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③CD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以下实验:【探究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实验: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中倒入20 mL 4 %盐酸,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各溶液的温度。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方案:(4)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实验3溶液升高的温度远大于实验1与实验2溶液升高的温度之和,由此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图2 【探究二】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
如图是丁同学在20 ℃、基本隔热条件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定向20 mL水和20 m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各倒入 20 mL 13.7 %盐酸的温度与时间变化曲线。
曲线①为水+13.7 %盐酸温度变化曲线曲线,②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3.7 %盐酸温度变化曲线。
实验测得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时温度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5)18.0秒后,曲线①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比较曲线①和曲线②,你认为13.7%盐酸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质量的铁粉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如表所示)进行反应,测定在相同时间(t )产生气体体积(V )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图1。
(1)请写出铁粉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__________可知,温度对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中表示第3组实验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探究】图2为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得的室温下足量的三种金属片分别与20 mL 30%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
(产生氢气的量由气体压强表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的氢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1)你认为实验中还要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图乙可得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的气体体积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高】室温下,测得足量的镁片与20 mL 10%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发现实验测得的实际值比通过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偏大,请分析原因(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图2 4.按照说明放了一些在下水管道中,一会儿,管道中出现“沸,内有一袋银灰色粉末和一袋白色颗(((请你写出铝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Ⅱ】白色颗粒为氢氧化钠。
【交流与反思】如图2是小明和老师一起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时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的反应溶液温度T 和pH 的变化曲线。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请你思考:① 什么在 0~60秒 pH 变化不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从曲线中找出该反应类型的两条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数字手持技术探究金属铝和稀盐酸反应时容器内压强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该实验时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0~50 S时容器内压强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根据50~100 S时两条曲线的变化可知铝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0 S后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一片铝箔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由此可知氧化铝的熔点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铝的熔点;若用砂纸先将铝箔表面的氧化物薄膜彻底打磨掉再加热,现象仍然是熔化不滴落,你猜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化学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但其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前后___________和化学性质不变。
(2)请你写出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猜想与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实验步骤】①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 3 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② 1号试管内滴入 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 2号试管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组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拓展延伸】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再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FeCl3溶液,分别用气压传感器测定两试管中气体压力的变化曲线,见图2、3。
请你思考:(5)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请你设计向两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从曲线中找出FeCl3溶液对H2O2溶液分解影响的两条规律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