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次作文例文《老规矩》
一、重回边城
1、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座桃花源,那儿和谐美好,民风淳朴,牛活怡然。
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风俗和人性之美。
2、然而社会飞速发展,现代文明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席卷了我们许多的传统美德,冲击了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
震惊国人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愤慨的“彭宇案”,让人痛心的“马加爵案”……一桩桩令人不忍直视的丑闻清楚地摆在国人面前,控诉着社会道德的滑坡。
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过于浮躁,迷失了本心,古朴的社会风气逐渐变淡走远。
3、可喜的是,不久前,网友把一些淳朴的“老规矩”贴在网上,呼唤传统礼仪和美德的回归。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古老的民族传统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了热议。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淳厚古朴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望重建民族的道德风尚。
4、不由得想起边城,那个安宁美好的湘西占城,环山绕水,民俗原始而自然。
一座座吊脚楼以及热情友好的湘西人民向我们展示了多么和谐恬然、古色古香的画面。
翠翠坐在门前白塔下看着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困了便和那条大黄狗一同睡去,这样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座边城,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不正是我们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吗?
5、历史在断裂的同时总试图保持一份延续,因为人类需要心灵的寄托,人类需要栖息的精神家园。
“老规矩”的重新回归就是明证。
我们需要重建承继传统,重新唤醒民众灵魂与人性之美。
守护这份传统,保有这份人性,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让诚信、友爱、礼貌等如一泓清泉,去抵御外界带来的污浊和焦躁。
6、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将回到边城,那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
或许,我们也可以和翠翠一样,坐在那座白塔下,静静地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
点评: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一段亮明了主题:老规矩好,要回归老规矩。
第二段转折,写现代文明冲走了老规矩、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恶果。
第三段再转折回来,写老规矩归来的好处:重建民族的道德,这是总写。
第四段承接,具体形象地描述老规矩的好处。
第五段承接,从道理上论证老规矩的好处:老规矩是人类心灵的家园。
第六段总结主题:要回归老规矩。
二、心有规矩行自善
1、世易时移,当世之人在这浮世之中生活得越来越浮躁,诸如善良、坚守等一些传统的老规矩都在岁月的洪流中被冲走。
当今社会出现如此多的道德危机,归根到底是心中坚守的规矩被岁月带走了。
2、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生在世,当活的问心无愧,而规矩则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
它是心灵的一道门槛,把自私、酒色、贪婪挡在门外,让自己做到我心有主。
3、有一人名为公子季札,是春秋吴王的四儿子。
一次他带吴国的镇国宝剑出使晋国,出使前先去看望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之人,见到宝剑不免面露喜色。
季札注意到了,便想把这宝剑赠予爱剑之人徐国国君。
但当时他们还有任务在身,时间紧迫,便只能回来后再给了。
未曾想,待他们回来之时,徐国国君却已去世了。
季札执意要把宝剑给继任的徐国国君,而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要,季札只好把宝剑插在前任徐国国君的坟上。
4、有人说季札这是迂腐顽固,又没有当面承诺,这宝剑不赠也罢,更何况徐国国君已经死了。
姑且不谈这想法正确与否,先来看另一个人谢灵运。
他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欺压百姓的官员。
他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赏识,这时他心理上已有了一种不平衡。
政治上不得志的他索性到处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凿山挖湖,弄得民不聊生。
后来,皇帝下令逮捕谢灵运,他还武装拒捕,发兵叛逃,最后在广州被结束了生命。
5、这,就是心中有规矩与无规矩的区别。
季札的心中遵守着诚宴守信的老规矩,所以他不欺于人,不欺于心,这不是迂腐;谢灵运的心中无规矩,所以他放纵自我,自甘堕落。
心中有规矩的人,即使没有外在的规则束缚他,他也会给自己的心中加上一道锁,严于律己,不会让自己的行为逾越道德的界限。
而心中无规矩的人,只注重自己的私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最终陷入欲望的泥沼中不肯自拔。
6、成佛还是成魔,行善还是作恶,都只在一念之间。
若当世之人都可以做到像季札那样坚守心中的规矩,不欺心,不欺人,不欺世,不随波逐流,不放纵自我,不让岁月的洪流冲淡、冲散,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点评: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一段:社会现状出问题,由于没有规矩
第二段:立论:必须有规矩
第三段:承接:举例子,证明有规矩的好处
第四段:转折:举反例,证明没有规矩的坏处
第五段:对比:从道理上阐述心中有规矩与无规矩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
第六段:总结观点:坚守心中的规矩
三、新时代?老规矩!
1、北京地铁里,上班族们满脸困倦,身子随列车晃动,整个人都懒懒的。
而当他们的眼前出现空位时,则像瞬间充了电一般,三步并两步地迅速落座,随后又陷入混沌的状态,无心再抬头看一眼,花白头发的老人,怀抱小孩儿的妇女……也真是应景,恰在这时,广播响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将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
”
2、我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这般没有了规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难以做到吗?“尊老爱幼”不是人类的普适准则吗?“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不应该是人们的基本规范吗?老规矩能这样渐行渐远吗?我们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低下吗?
3、好在,有人将“被人渐渐遗忘的老规矩”重新整理投诸网络,并引起热议。
先不论人们是否认可老规矩,也不论老规矩是否在新时代仍然有积极意义,我只是感叹记得总比忘掉的好!毕竟,它在我泱泱大国存在了上千年,滋养了亿万华夏儿女。
然而,我不禁又要一问,这本该是传家宝的老规矩为什么会被人们遗忘了呢?其原因是什么呢?
4、是啊,我们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迎来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
我们坚信那轰鸣的机器,数字的攀升,远比那些陈旧的“老规矩”有用得多。
于是,你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空巢老人”守着偶尔才会响起的电话,望眼欲穿;你看到公车上青年人因一点争执对老人谩骂不止,大打出手;你看到旅游者作为祖国的名片在国外名胜留下“到此一游”,遭人白眼……
5、莫言曾感叹,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
因为文学带不来GDP,带不来高楼大厦,带不来楼堂馆所,带不来升官发财的政绩,但是它滋养的却是心灵,是钢铁森林间的灵魂栖息地。
我想,包括老规矩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吧。
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人们的心灵怎么保持一份宁静?和谐社会岂不会成为海市蜃楼?我们又如何自信地弄潮于世界之潮头浪尖?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恐怕有短视之嫌吧?
6、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没有老规矩等传统道德的约束规范,怎么会有社会族群之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呢?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老规矩。
7、我想,是时候该重拾并发展老规矩了,即使在这样的新时代里。
“老规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到如今的核心价值观,它通过约束个人的行为,由点及面,由内而外地发挥作用。
它能够提升社会精神文明——而这是仅停于表面的经济建设所带不来的,是使国家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8、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热议。
老规矩,不应蜷缩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点评: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一段:社会现状出问题
第二段:承接:分析原因:遗忘了老规矩
第三段:转折:老规矩又回来了。
再转:老规矩为什么被遗忘。
第四段:承接:分析老规矩被遗忘的原因:经济建设比老规矩有用
第五段:转折:老规矩的用处:滋养心灵、创造财富
第六段:承接:继续讲老规矩的用处:文化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第七段:承接:老规矩在新时代里应该如何发展
第八段:总结:老规矩不应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