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快乐体育课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我理想中的快乐体育课
每一位体育老师都在追求快乐体育,追求完美、理想的体育教学,
却忘记了我们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却很
难。
我心中最理想的体育课,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元素:
1.高效的课。
现在的体育课堂,生动活动,标新立异。
这无可非议,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应该有其学科特有的价值和地位。
如果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或者堂课教学目标指向不清晰,学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对课堂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和浓厚的欲望,很可能是一节“军体课”或“游戏课”。
或许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文字目标”比较鲜明,更是涵盖五大学习领域的内容,但区区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不可产生如此大的教学效应。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向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方向发展。
2.学生喜欢的课。
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包括三个层次:体现在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学科价值的具体化,同样也衍生出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功:教材开发、手法创新、理念创新,具体地说,现代体育教师要学会把传统、枯燥的运动素材,加以整合和提炼,合理组织和利用教材;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法,尽快形成自我教学特色;要有深度地领会课程本质,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配置每一节体育课堂。
3.师生身心愉悦的课。
教育必须关注生命,教育更无权轻视生命。
处罚性、强制性的命令,有悖于生命教育的理念。
在课堂中,特别是我们体育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特权”,如何使用好这种“特权”,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权力使用的尺寸,唯一的标准是学生的自我感觉,有时你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严”,不得不让学生“量力而行”。
所以我认为平时上好体育课要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务
实。
真实: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体育课堂教学。
但事实上,教育永远没有“完美”,教育允许有“遣憾”和“缺陷”。
教育要从关注“教”到关注“人”,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让学生学有用的体育,为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
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气氛热烈,学生玩得开心快乐,实质是表面上的“繁荣”,是外在形式的活跃,是毫无意义的走过场,其含金量是不高的。
我认为真实的快乐课堂教学摒弃演练和作假。
正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所言,“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扎实:扎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姓“体”,就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课偏离了轨道,进入了教育误区。
偏面追求快乐教学,轻松教学,将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甚至于“活动课”,而忽视了体育技能,这是对新课标认知上的严重误区。
新课标呼唤体育创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
扎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运动技能,需要必要的密度、强度和运动量;扎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仍然需要学生的队列练习、规定穿着及纪律教育等等。
扎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讲解,口令与的教学示范,具有扎实基本功体育教师。
新课改,对广大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需要体育教师具有驾驭能力,成为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执行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尊重学生的选择,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需要体育教师具有探究能力,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及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前沿的信息有敏感,具有较好的研究素养和能力。
让学生学得有效,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充满激动与激情,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欣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朴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设备,特别是多媒体引进体育课堂,使得体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教学用具,以免造成不和谐,步入教学误区。
曾经观摩过一些优质课和公开课,发现有些老师不远千里,将沉重的教学辅助用具从外地搬到上课地点;再有,一些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景,将各种复杂的器材运到了体育课堂中来,而真正的效果有多少,我不敢苟同。
体育教学还是要提倡追求实效,力求“一物多用”,能用小卡片达到教学效果的,就不必运用多媒体。
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老教材上出新花样”,照样让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甚至十分精彩。
于是,我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着。
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后,同行们在私下里的议论一语道破:“这样的课好是好,就是不能学。
”言外之意,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非常积极,甚至于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
因此,我们不妨从身边去找,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身边的资源其实很丰富:一包多用,可以进行投掷、投准、夹包、顶包、踢包等活动;一绳多用,可以进行绳操、跳绳、拉绳、摆绳、捆绳等活动;一球多用,可以进行拍球、传球、投球、滚球、带球、运球等活动;一纸多用,可以用来顶纸、贴纸、折纸、投纸等活动。
还有更多的“一罐多用”、“一袋多用”“一瓶多用”“一毽多用”……只要把这些引入体育课,让它们发挥出“一物多用、旧物新生”的作用,我想,体育课带给学生的乐趣必定是无穷无尽的。
务实:这是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认真学好、学透《新课标》,不能对新课程改革一知半解,把握不了精髓。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大多以批判传统体育教育教学为前提,似乎认为传统的都应该改革,这种全盘否定的思想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格格不入的,它严重忽视了传统教学中的闪光点,可取之处,很容易使改革走向极端,影响新课程的发展。
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对传统教
学做到“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一味抛弃传统教学中的一切,要把传统教学与新理念有机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并不完全否认或废弃接受式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生中却出现了不少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
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
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
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的体育课上给谁看?——《中国体育教师网站》曾经抛出这样的话题,答案当然是各种各样的,然而我要说,我们的体育课要给领导专家看,让领导看看执教者是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标》理念?我们的体育课也要给体育教师看,看执教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对其他教师是否有借鉴作用?我们的体育课更是上给学生的,因为学生才是体育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本质不能被那些浮华的教学场面所掩盖,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课堂,只有在实效的前提下才是最最可行的。
也许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快乐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