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大学之道》.ppt

《大学·大学之道》.ppt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 身为本。
•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 的老百姓,一律都要把培 养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 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 养不好,却要做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 能的。正如不分轻重缓 急,该重视的不重视,不 该重视的却重视,这样本 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是从 来不会有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的根本”,在于使 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 于使天下的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境 界。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而 后才能有坚定的志向;有了 坚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 心安宁;内心安宁而后才能 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 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 周详而后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後则近 道矣。
•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天 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 国;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国的人, 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和家族的 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 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 自己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 念真诚,先要达到认识明确; 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 推究事物的原理。
就这里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 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 两方面的枢纽,它 “内修” 所要达到的目的,又 是“外治”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铸造了一代又一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 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 能达到认识明确;只有达到认识 明确,而后才能意念真诚;只有 意念诚实,而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思想端正,而后才能提高 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 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 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整治好家庭 和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 只有治理好邦国,而后才能使
解读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 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 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 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 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 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 的奥义。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北宋程颢、程颐 将其抽出,独立成篇,“二程”认为:“《大学》,孔氏 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 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 则庶乎其不差矣。”南宋朱熹为《大学》作章句集注,将 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 书集注》。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 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 化中的地位。《大学》,也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与推崇,对 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