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学生共成长

我与学生共成长

我与学生共成长综合组陈唯踏上这三尺讲台,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感到自豪。

特别是从事新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和《校本—人防》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在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完善教育观念中,在提高教育教学艺术的同时,特别在与十四个教学班的学习交互教学活动中,自己的新业务水平与知识水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在共同进步,我与学生共成长。

有言:“智高方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我想这就是“我与学生共成长”的座右铭。

要说师者的教学高智,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教学的“四个会”和教育中的“三种眼光”。

先谈教学的“四个会”。

特指:一个会微笑、二个会倾听、三个会应变、四个会反思。

1、“一个微笑”的作用。

有时候,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会让温暖学生那幼小的心,因为它能将老师的关爱、理解、宽容传递给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是学生产生好亲近的感觉。

“一个微笑”在低年级阶段,会忽悠到孩子们喊你“妈妈”来。

因为世界上妈妈的微笑最美,最让他们觉得亲切、自然。

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一个微笑”能产生亢奋的情绪,能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一个倾听”的重要性。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

教育需要倾听,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世界。

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欣赏。

一个会倾听的老师,他没有话语霸权,他不会粗暴地去侵占属于学生自己的言语空间,他在时刻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平等和尊重。

3、“一个应变”的机智。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它是动态生成的,很多课堂上发生的细节是我们无法预见的。

面对课堂上的这些意外,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四两拨千斤”,用巧变引领学生在交流和对话中激迸出智慧的火花,放飞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应变”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化解教师教学中的尴guai,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教师的预设教学轨道之中停留,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育技能--会应变。

4、“一个反思”的效应。

“埋头拉磨”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书匠式教学的“标杆”形象的写照。

这种只顾“拉磨”,不管“抬头看路”的教学就像“驴拉磨”在“原地转”。

最终导致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和教学效率的低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个反思”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能将“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完善自我,在教学中总结和提高,使之不断成长接着我们就来阐述“三种眼光”的积极作用。

“三种眼光”是指注视的眼光、尊重的眼光和期待的眼光。

1、崇尚“肥皂水”哲学,用关爱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

一个崇尚“肥皂水”的哲学,透析出教育的原理,这就是用注视的目光关爱每一位学生之说。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

”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

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内心都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师不要因为他是优等生,犯点小错就不去深究,也不能因为是学困生而遗弃,教师要以人为本,学会关爱、宽容。

要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硕果,这需要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

当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要立即“拆穿、点破,”更不能公开指责,让学生难堪,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过错,促其觉悟,进而达到自律。

多给学生涂些“肥皂水”,让他们的身心少受一些伤害。

2、用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谨防“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可·吐温先生提出了“超限效应”学说。

说,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十分钟,牧师却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讲完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可·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通常来说,这种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像教师拖堂,用同样一种方式重复传授同一内容等等,其结果是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得不偿失。

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其自控能力还很差,一味地对其机械地重复传授知识,很容易使他们焦躁、不耐烦,“逼”急了甚至会产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考虑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规避“超限效应”的产生,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人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其实验只不过是一次一般的智力测验。

他们随机抽取少数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后故意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

结果,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的学习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这是因为这些被试验的小学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他们伴随着老师的期待在进步。

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实验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动力。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所以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注,用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

当然教师的期待应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恰如其分的期待,能让学生拓展憧憬未来的情感通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

用一颗“爱心”去塑造那小小的心灵,用一双“大手”去紧握那稚嫩的小手,那么,这个世界将充满浓浓的师生情。

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教师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自己。

如果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师爱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教学中,学生帮我积累了许多的教学经验,他们一次次的做错题,让我知道了教学的难点,引起我的重视,令我设法来突破;众多学生中每届都有聪慧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令我也令其他同学耳目一新,让我积累素材,累积案例;他们配合我进行教学研究,经常进行调查研究,让我取得第一手资料,逐步实现我的专业成长;他们给我带来了快乐,他们给了我教育教学的自信,他们给了我成就感,他们给了我幸福,是学生造就了我,是学生帮我在成长,学生也是我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与学生朝夕相处,荣辱与共,我教他们学,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形成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集体。

我是老师,与他们分享知识;我也可以做学生,分享他们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在我教的六年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聪明、活泼、可爱但是上课调皮捣蛋,我费尽脑筋使他变得乖巧一些,可总无济于事。

我试着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去把握他的每一份进步。

新一学期开始时,我在班里宣布要选一名课代表。

我请有意想当课代表的,想为同学服务的举手,可喜的事发生了,我在众多高高举起的小手中发现了他。

我相信他会做好,并会做得很好!课下,我单独和他交谈了一会,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一份自信、一份决心,还有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喜悦。

他离开办公室时还试着小声的问了我一句:老师,我是课代表了吗?我肯定的点了点头。

看着他像鸟儿般的飞出了办公室。

还有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说话也不看书不听讲,作业不做,很是让人头疼。

有一次上课,还因为手上的东西掉落,在课堂上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到别人,我当时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他就把书压在手下睡觉了。

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是又不能在课堂上发作。

事后,我决定从此再不管他的事,只要不影响我的上课,怎么样都随你。

过了一星期,我走进课堂,发现他的位置移到了最前面,课堂上也很主动的回答我的问题。

我的心一动,何必再和学生闹别扭呢?我主动地把我的练习借给他,提问时也主动看着他的眼睛。

一下子感觉距离拉近了许多。

课后,他的作业也按时交了上来,感觉真好。

在这件事上,我看到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看到刹那间改变的力量,也对我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感到欣慰。

我知道,作为老师,没有赌气的权利,没有发脾气的专长。

我很高兴,我从学生身上,学会了宽容、理解、鼓励,当然还有善良。

学生的心灵最需要的是呵护,学生的个性最需要的是宽容与矫治。

教育事业是一曲赞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不会如此顺利,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智力还未开发,就像是一块未进行雕磨的玉。

老师作为学生思想上重要的启蒙人,如果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

俗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必须下番功夫。

我认为课堂就该属于学生,是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我的空间。

所以,课上我不苛求学生去做什么,必须怎么做,而是给他们选择的空间。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

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许多独特的想法,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是不受拘束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去接触多元化的艺术熏陶。

我与学生共成长,这既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改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社会对学生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教师的关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创新,在与学生的沟通上要做他们心灵的导师。

我们要维护教师的尊严,同时也要与学生做真正的交流,师生共进是如今校园的潮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人师的幸福所在。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要不断探究,不仅要探究知识,我们还要探究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

去挖掘他们各个方面的个性潜能,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时,提高自我能力,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教与学的路上与学生共成长!转眼的时间,我已做了五年的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