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球能源永不枯竭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中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开始”。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和环境急剧变化。
保护地球环境要从节约资源开始。
近年来,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
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
2006年2月,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此外,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少开汽车、多用节能产品和节制使用空调,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美国:每天都应该是地球日“一年当中只有地球日这一天来关注我们生存的地球,这根本不够——也许人们需要‘地球周’、‘地球季’。
”美国“行动起来2007”气候活动发起人之一比尔·麦吉本日前在呼吁温室气体减排的全国性集会上如是说。
“行动起来2007”将4月14日作为“气候行动国家日”。
这一天,全美各地同时发起1400多场游行集会。
在飓风灾区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防洪大堤上、在华盛顿州雷尼尔山正在消融的冰川之上、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水下濒危的珊瑚礁旁……人们打出了统一的口号:“行动起来,国会!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
美国民众自发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地球日前奏”,是美国迄今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规模最大的“草根行动”。
[详细]日本:全民应对气候变暖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变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为此,日本确立了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暖的机制,从意识和技术层面推动节能、新能源开发等计划。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如不遏制气候变暖,到21世纪末,日本全年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天数将增加到目前的两到三倍。
气温升高还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日本临海城市集中了全国约半数人口。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促使日本迈出了建设节能国家的步伐,而现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国民认识到,降低能耗仍然是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主要方式。
[详细]俄罗斯:俄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对俄利弊兼有尽管世界很多研究认为气候变暖对地球和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但俄罗斯学者认为,气候变暖对俄是利弊兼有,俄学者在此问题上尚存不少争议。
莫斯科经济学院院长科萨列娃认为,就俄罗斯而言,气候变暖未必不是好事。
她说,莫斯科今年的平均气温高于往年,刚过去的冬天也温暖异常,但气候变暖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相反,暖冬可以减少供暖开支。
此外,气候变暖对俄罗斯农业及冬季的水运也有好处。
但俄科学院环境及居民健康预测实验室副主任列维奇认为,由于气温升高,积雪覆盖地面时间减少,这对传染病的蔓延极为有利。
非洲:科学家呼吁非洲重视防范全球变暖危害非洲科学家们4月17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呼吁非洲国家政府和公众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尽快采取行动以降低或避免由此造成的危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公布的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认为,非洲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应对能力最弱的大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
这一委员会17日在此间详细介绍了有关非洲的研究结果。
委员会成员、南非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教授盖·米奇利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影响自然生态系统,非洲面临的威胁最大,包括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受损、疟疾等疾病扩散等。
德国: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去吕根岛(德国休假地),而不是夏威夷!”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院专家曼弗雷德·斯托克日前呼吁说,“想要为遏制全球变暖尽一份力量的公民,可以尽量避免坐长途飞机,而选择国内的旅游胜地。
”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斯托克表示,选择到东南亚旅游的德国人应当知道,此类飞行仅单程每人将至少产生6吨重的二氧化碳,而到德国北部的沿海旅行,坐火车往返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只有35千克。
德国联邦政府旅游专员恩斯特·欣斯肯对此表示认同。
他说:“从这个角度说,选择在我们自己国家度假对德国人没有坏处。
”无论在德国还是欧盟境内,全球变暖的威胁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随着对这一话题讨论的日益深入,应对全球变暖的呼声不仅延伸到了人们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已对工业标准等经济社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墨西哥:气候变暖令墨西哥海滩全面告急漫长的海岸线、白水细沙的海滩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但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墨太平洋沿岸的海滩最近全面告急,巨浪危及游客安全,很多海滩被迫关闭。
根据墨国家气象局的报告,最近两周,太平洋沿岸气压变化异常,墨沿海很多地区的巨浪高达4.6米。
在下加利福尼亚州,数个海滩附近的公路被淹,一名儿童被卷走。
在瓦哈卡州,政府关闭了16个沙滩,并发布预警,要求居民最近几周不要行船。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周里,巨大的海浪已经造成约20人受伤,另有两人被水冲走后下落不明。
[详细] 联合国报告:全球变暖多个亚洲国家面临重大危机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将在下周发表的第二部分报告节录于30日公布。
该报告说,在全球气候暖化的威胁下,人口稠密的亚洲首当其冲,多个亚洲国家面临水灾、水源严重短缺、传染病及饥荒等重大危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及生活水准提升,饮用水源不足的问题将不断恶化。
科研人员能够肯定,到2050年,亚洲将有超过10亿人受害。
这是IPCC自2001年来第一次发表大型气候变迁报告,该报告分四个部分公布,第三部分下月底出炉,探讨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实际方式。
[详细]北冰洋:永冻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欧洲航天局2006年20日公布欧洲环境卫星发回的图片时说,欧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带的永冻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
据推测,永冻冰迅速融化可能是气候变暖所致,并可能反过来促使气候进一步变暖。
欧洲航天局公布的图片是欧洲环境卫星2006年8月23日至25日拍摄发回的。
专家们根据图片进行分析后发现,今年夏季,欧洲北部至北冰洋区域大约5%至10%的永冻冰开始松动融化。
欧洲航天局地球观测所专家德林克沃特举例说,目前,一艘船只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或者西伯利亚北部水域直接行驶至北极,而此前这一区域是船只根本无法通行的坚冰区。
[详细]你能为地球“降温”做什么?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真的无法逆转吗?美国《时代》周刊4月2日列举了50项措施为地球“降温”,其中一些只是举手之劳。
电器篇:关掉电脑、呵护热水器;出行篇:让工作地点离家近一点、选乘公交车、网上支付账单;衣食篇:解下领带、挂根晾衣绳、舍弃牛排;居住篇:种一道竹篱笆、打开一扇窗;生活篇:换上节能灯、拒绝使用塑料袋、举办绿色婚礼。
[详细]听宇航员讲地球的故事1968年12月,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8”号飞往月球,实施登月计划。
宇航员比尔·安德斯从空中拍摄到美国宇航史上最经典的一张照片——蓝色的地球从灰色的月球地平线上升起的瞬间。
安德斯的照片使人们首次看到地球全貌。
他后来在一部纪录片中说:“我们努力探索月球,而我们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地球。
”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安德斯记录的地球影像被广泛用于海报和宣传册上。
首个“地球日”发起者丹尼斯·海斯说,自那以后,安德斯的地球照片一直是“地球日”活动的主要素材。
现年73岁的安德斯感慨地回忆说:“(地球)是我们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们生活在银河系的一个小尘埃上,而(相比宇宙)银河系也微不足道。
地球基本是为我们人类而存在,这令我震撼,而我们为石油、领土争斗不休真是莫大的遗憾。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
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
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
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
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
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
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
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