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好慢性宫颈炎的健康教育体会

做好慢性宫颈炎的健康教育体会

做好慢性宫颈炎的健康教育体会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门独立学科,专业性很强,须要绝对流动的人员经由体系的专业培训能力实正做好。

因而有必要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巧归入继承教育项纲,通过集中培训、业余自学、按期考察等方式组织实行。

同时加强鼓励机造,不时发掘内在潜力,施展医护人员的客观能动性进行自身素质的培育,提高自身业务程度,力争使健康教育资料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艺术性。

慢性宫颈炎是一种慢性妇科炎症,有真菌和细菌之分,患者在治疗时要有耐心,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勿擅自用药。

1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病原体、炎症范围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气味也不同,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呈淡黄色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

当炎症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或痛经,常于月经期、排便或性交时加重。

此外,宫颈粘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穿过,可造成不孕。

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以物理治疗最常用。

一般在进行治疗前应常规做宫颈刮片行细胞学检查,排除早期宫颈癌。

由于慢性宫颈炎病变部位非常隐蔽,一般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或是妇科体检时才被发现,是一种易被女性忽略的疾病,但从防癌的角度来看,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女性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

2健康教育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可对病人做如下健康教育。

2.1定期进行妇检,积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

已婚妇女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一般检查的最佳时间也是月经干净3~5天后比较合适。

如果身体方面有任何不适或不正常的情况出现,更应马上进行检查。

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要及时进行治疗。

2.2开展心理治疗
一般而言,慢性宫颈炎不会对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其引起的白带增多、腰痛、下腹坠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情绪,给女性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

这是由于病人缺少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担心慢性宫颈炎不易治愈或是需要周期性治疗,有的病人误认为宫颈炎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而过度紧张、忧虑、悲伤,这样反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故应解决各种不良刺激,解决病人的思想包袱。

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稳
定,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2.3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
不过早开始性生活是预防慢性宫颈炎的关键,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使鳞状细胞脱落而造成宫颈炎。

已婚妇女不要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这是由于分娩、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使宫颈黏膜受损,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2.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
由于阴道与宫颈的位置是相连的,如果长期阴道炎症,并且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也可能感染到它的“邻居”宫颈,引发宫颈疾病,预防外阴及阴道炎症同样不可忽略。

如果在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或性生活过于频繁,都会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

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要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避免因穿紧身化纤内裤而导致局部潮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应晾在通风的地方;经期勤换卫生巾。

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2.5个人生活中应该注意
在慢性宫颈炎治疗后的二三天,阴道有较多的血性或者黄水样分泌物排出。

因此,白天可用全棉织品卫生垫,并且需勤换新垫,还可用温水清洗外阴,早晚各一次。

最好穿全棉织品的内裤,并要勤换洗,以保持外阴清洁。

禁房事1-2个月,因为宫颈治疗后,表面有一层发炎的痂皮要脱落,新的组织再慢慢长出来,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如果进行性交,会使宫颈新的创面磨损甚至出血,影响疗效。

3体会
(1)已婚妇女提高防范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预防检查;(2)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3)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4)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并晾在通风的地方;(5) 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绝性生活混乱;(6)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同时要做好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及人流后的自我保健,重视个人卫生,增强体质锻炼,避免发生急性盆腔炎,如有急性炎症及时彻底治疗。

参考文献
[1]邱琼。

慢性宫颈炎的健康教育处方。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11年2月8卷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