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大学816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四史
答:“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是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叙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汉书》是东汉班固的作品,记叙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后汉书》由南朝宋代的范晔撰写,记叙了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年的史事;《三国志》由晋朝的陈寿编撰,记叙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2.竹林七贤
答: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元曲四大家
答: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粲登楼》,马致远的《汉宫秋》、《陈抟高卧》等都是元曲的代表作。
4.《桃花扇》
答:《桃花扇》是由清初戏曲家孔尚任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清代传奇。
塑造了侯方域、李香君、阮大钺、柳敬亭、苏昆生等一系列经典戏曲形象。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
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
5.《四库全书》
答:《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由纪昀主持、众多学者参与编撰、费时十三年编成的大型丛书,因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虽然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甚至查毁禁书等过错,但是在古籍的整理、辑佚、校勘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古籍整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论述题
1.《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和影响。
答:(1)《诗经》的内容
《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也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如描写了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②农事诗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
其中《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③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
周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在这些宴饮中,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有某种政治目的。
④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如大雅中的《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小旻》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齐风·南山》等。
⑤战争徭役诗
a.战争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秦风中的《小戎》、《无衣》。
《诗经》战争诗往往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b.徭役诗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如《唐风·鸨羽》、《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⑥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a.情诗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齐风·南山》、《鄘风·柏舟》。
b.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c.弃妇诗,如《邶风·绿衣》、《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等。
《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①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②《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a.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b.章法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周南·汉广》。
叠字和双声叠韵《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双声叠韵使《诗经》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双声如“参差”、“踊跃”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上。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使用,使《诗经》节奏舒卷徐缓,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c.押韵《诗经》常见的押韵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诗经》中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如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③《诗经》的语言
a.《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其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苢》中动词的运用。
刘勰评价《诗经》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b.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富于变化的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兮”、“之”、“止”等,这些在雅、颂中运用较少。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3)《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①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②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也成为后世诗人进行文学革新的依据。
③比兴的垂范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它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