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以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为例作者:文客阿D(百度搜索)摘要:本文以幼儿为中心,结合中班幼儿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幼儿建构活动原则和幼儿建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
并以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为目的,对幼儿建构过程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
希望能为我国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构;空间认知能力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递减的。
若婴儿从一出生就进行潜能激发教育,那他的潜能开发度可以达到100%;若从5岁开始进行,则潜能可开发度为80%;若从10岁开始则仅能开发60%;若放任不管,则仅能开发20%。
人类潜能递减原则提出之后,幼儿的潜能开发教育就开始受到关注,加强幼儿潜能激发教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
幼儿建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搭建方式繁多,将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融会在一起,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升。
一、幼儿建构与空间认知能力(一)幼儿建构幼儿建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想象力,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
幼儿建构通过多种材料(积木、泥沙、纸箱、社会废旧物等)的搭建(拼接、粘连、接插、垒积、编制、穿、绑等)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和愿望。
根据幼儿建构的含义和内容,幼儿建构活动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是一种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利用建构物作为表征手段,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利用建造“建构物”来表征其对周围事物的印象;(2)幼儿通过建构游戏能获得空间想象力、构造结构思维和象征能力;(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认知、感受和体验,可形象地描述其内心的担忧和冲突、期望和愿望、快乐和困惑等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部分。
空间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物体特征的总结能力。
比如看到的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线是粗的还是细的;空间记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脑中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回忆和重构。
比如说到太阳,脑海中对其形状、特征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将已知的物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特征联想在一起。
比如看到桌子可以将其和长方形联系在一起;空间思维能力指的是对空间物体的抽象概况能力。
比如对长方体中直角数量的统计。
空间认知能力的四个层次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是基础,空间想象能力是桥梁,空间思维能力是核心。
空间观察能力是物体的直观反映过程,不受个体影响,也称为理论阶段;空间记忆和空间想象力是个体信息接收过程,与个体相关,因此也称为感知阶段;空间思维能力是个再利用与创造过程,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因此也称为操作阶段。
二、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原则及过程(一)幼儿建构活动开展原则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发育特征。
4、5岁幼儿年龄较小,空间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因此针对4、5岁中班幼儿的建构活动的开展要遵从短时间、多重复的原则。
首先,中班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力较弱,单次建构活动的开展时间不易过长。
中班幼儿的耐心和专注能力较差,若强制性的要求幼儿长时间关注某一特定事物往往效果较差,甚至会因为关注时间过长引起幼儿的负向情绪。
所以在进行中班幼儿建构活动时单次的活动时间不易过长。
其次,中班幼儿空间感知能力较差,同一建构主题的重复有利于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
中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都相对较差,幼儿在单次建构活动中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量较少,因此建构活动的层次性也较低。
相反的,同一建构主题的多次重复可以不断深化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进而提升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
(二)幼儿建构活动开展过程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主题确定、材料准备、活动开展和活动总结四个部分。
1、主题确定中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都相对较弱。
因此针对中班幼儿特点建构活动的主题由幼儿老师确定。
本次组织和开展的幼儿建构活动名称是“花园”。
2、材料准备中班幼儿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准备材料时以两种或三种材料为佳。
过多的建构材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花费过多精力在材料认知和材料筛选上,不利于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
因此本次建构活动准备了两种材料——纸箱和积塑。
3、活动顺序幼儿建构活动的开展要以幼儿为中心,老师只在旁边进行引导和组织。
建构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和非智力能力提升,因此讨论和计划环节必不可少。
花园主题中班幼儿建构具体活动顺序如下:讨论、计划——搭建——整理——讨论、计划——搭建——整理……(1)计划、讨论在确定好花园建构主题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计划。
讨论的目的在于:花园是什么样的?怎么改造?需要什么?怎样获得?计划确定内容:如何搭建?怎么进行?怎样分工?(2)搭建幼儿在搭建区进行花园搭建与改造,教师在旁边以观察为主。
仅当幼儿寻求帮助时,引导解决,其他时间不干涉幼儿建构活动。
(3)整理一轮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整理搭建区。
三、幼儿建构活动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空间认知能力贯穿与建构活动全过程。
本文在对幼儿建构活动进行结果分析时以空间认知能力四层次为基础,从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联想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层级出发对花园建构主题过程中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多次重复建构有利于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的提升在花园主题搭建过程中,幼儿首先对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形状进行观察。
观察的内容包括花园及内部物品的分布与方位,如前后左右排序、内外结构等等。
在幼儿花园建构过程中,中班幼儿观察事物的持续性和概况性与小班幼儿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中班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次花园建构过程中,通过先后四次花园主题建构活动的重复发现,虽然中班幼儿对空间信息的接纳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还较差,需要反复多次的观察和提升。
在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中,每次建构活动都会有新的物品增加与空间位置调整,花园建构由最初的简单模式逐渐开始复杂化,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提升较明显。
案例一:(a)第一次花园主题建构(b)第四次花园主题建构图1第一次与第四次花园主题建构对比本次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中:第一次花园建构,幼儿以简单的搭建为主,纸盒随意拼搭,幼儿的空间观察范围较小,在空间分布设计上也相对简单。
在第四次花园主题建构时,幼儿对花园的整体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花园的整体分布和空间结构开始复杂化、多样化。
(二)对事物的理解有利于幼儿空间记忆能力的提升幼儿在空间观察之后对空间物体形状的部分或全部的记忆,也就是对花园的回忆和重构的过程。
观察的内容包括花园内部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等等。
空间记忆实际上是幼儿通过观察之后对空间事物的感知。
中班幼儿的空间记忆力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的特征。
在花园主题建构过程中,不同幼儿的空间记忆力不同,但幼儿对理解的事物的空间记忆力更强。
空间观察力和空间记忆力是幼儿空间能力的基础。
案例二:由图1可以看出:第一次花园主题建构在材料应用上以纸盒为主,形状上仅有简单的长方体、颜色为褐色,形式简单,且整体性较差,缺乏美观性。
但是随着后期讨论的增加,幼儿对建构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开始关注到花园的特征、功能等等。
幼儿对花园的认知能力提升后,幼儿空间记忆能力也开始提升,花园建构逐渐丰富起来。
从第四次幼儿花园建构结果来看,花园建构的材料、形状、颜色等均开始丰富起来。
建构材料除了纸盒之外还增加了塑料垫;颜色增加了白色、黑色、紫色、橘色、黄色等颜色;建构物品形状除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之外还有三角形等。
这说明随着花园建构活动的深入,幼儿对花园的了解更加深刻,幼儿的空间记忆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替代物的使用有利于幼儿空间想象力的提升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幼儿在自身对花园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联想起来的与之相关的其他的图形和特征。
幼儿在花园建构过程中并不完全遵从花园实体本身特性,而是根据自身对花园的理解和联想,加入其他一些图形进行替代,比如三角形替代屋顶、正方体替代墙体等。
空间想象力是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的桥梁,中班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很容易发生变化,且带有一定的夸大性。
教师在建构活动中可以诱导、激发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并通过语言不断对其空间想象力进行丰富和创新。
幼儿空间想象力是幼儿再造想象的开始,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
案例三:图2纸盒搭建在第一次花园建构中,幼儿就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替代性尝试。
第一次建构过程中,幼儿对纸盒材料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平铺、围合、桥搭和延伸、封闭等方面。
幼儿通过纸盒平铺来替代花园围墙,通过纸盒桥搭来替代花园建构中的中空结构,通过不同高低不同的纸盒叠放来体现花园建构中不同物体之间的错落结构。
图3三角形替代屋顶搭建在第二次花园建构时幼儿的目的性增强,主动将塑料垫引入建构中。
原有纸盒形状单一,虽然可以进行桥搭、横铺、叠放等建构技术来丰富建构形态,但仍过于简单。
因此在第二次建构时,幼儿利用了塑料垫对花园主题建构中的不同物体进行替代,在提高幼儿建构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由上图可知,在第二次建构中,幼儿根据花园中建筑物顶端的形态特征尝试用三角形来替代建筑物顶端形状。
第二次建构与第一次建构相比,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替代能力增强。
幼儿的建构成果就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幼儿通过搭建、填充、移动等方式实现不同形状、不同物品之间的替代,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发挥。
幼儿尝试用三角形、三角形+纸盒等形式来表达不同特征的屋顶形态。
(四)操作的实施有利于幼儿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是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核心。
中班幼儿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幼儿可以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对空间事物进行抽象概况和总结,用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空间信息。
在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中,笔者发现,中班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基础上的,但是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必须以操作为媒介。
操作是幼儿由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到空间思维能力质变的工具。
因此在幼儿建构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幼儿操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四:图3正方体搭建在第二次的建构过程中,幼儿在三角形搭建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学习用塑料垫搭建正方体。
幼儿从三角形搭建到自主搭建正方体的过程实际上是幼儿空间认知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幼儿的空间形状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图4纸盒放置问题经过多次的纸盒接触、了解和记忆之后,幼儿对纸盒的形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
因此在后期纸盒整理过程中,在出现纸盒位置倒置时,幼儿能感知到异样,并经过多次的观察、比较、确认之后,找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