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学意义与实践思考王高翔工作室谢婉华作为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前置性学习任务法曾在生本教育中大量运用,更加讲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
此种教学策略目前为止,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小学课堂,极大了给予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作为有心理研究基础的教学策略,它在中学课堂的运用比较普遍。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这点上,很多人的考虑有所欠缺。
实际上,通过教学中的访谈和观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趋于片面化,无法在脑海中将新知识进行同化。
按照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者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关键点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有逻辑意义的、抽象的联系。
(一)前置性学习任务法在教学实验中作用积极1.课堂教学效率高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系统,是授课者和学习者进行教学活动的“导航图”。
在试行前置性学习任务的班级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高的集中。
因为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时,会和自己认知产生矛盾。
一旦自己的认知结构无法顺利同化相应的新概念或者规律,学习者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心向,有着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即是产生了主导性的学习动机。
在先行组织者的“导航”下,教师能够利用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
在解决任务、明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清晰明了,学生的学习由于有了预先的知识准备,对于即将进行的教学目标有了初步的学习定向,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构建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学生显得思维更加活跃,回答问题思路清晰。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去了对于概念内涵的分析和生活实际例子的导入,更加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分化和精加工。
尤其是教师的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直接问到学生的认知矛盾,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矛盾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整合,教学活动能够高效进行。
同时针对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逐步的引导,学生的再次学习会加深脑海中对于概念的同化,新旧知识的整合更加牢固。
2.为学生新知学习提供方向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根本不会预习,不懂得如何在课本知识中进行归纳,更加无法理解概念的生成和概念。
在呈现先行组织者时,学生能够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得到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习和思考新知的方向是什么的信息。
同时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是构建新知的过程,是认知活动的第一次提高。
尤其是对于学习水平中上的学生而言,引导性的学习材料分析,会提高他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整和新旧知识的第一次整合。
学习者在方向的导引下,能够根据认知活动的结果进行检测,如若发现存在问题,则会根据课本的知识,对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及时地修正。
例如,当学生意识到他无法理解某一知识点是,就会沿着前置性学习任务提供的方向进行反复的学习,并且会放慢自己的学习速度。
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是前置性学习任务最大的得益者。
因为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随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策略,可以及时通过教师的指导获得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散思维的机会。
反之,学习动机比较弱的学生,无法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面对数学课程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综合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面对无方向感的认知矛盾,普遍产生了学习焦虑和厌倦。
这属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减弱。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获得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对于自身产生的认知矛盾有了一个正确的归因,能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初步解决产生的认知矛盾。
同时教师的批阅和反馈意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新知学习中的重难点。
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方向性,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即有效地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学习者设置正确的学习目标、分析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的自我提问,是学生对于自身原有认知的反思,它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在方向的引导下,能够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反馈性评价有效运用教师的反馈观点,对于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产生有意义学习,至关重要。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可文字回馈(written feedback)的观点,认为教师给予学生的文字回馈,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实际上,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教师采用的反馈性即属于文字回馈。
所谓文字回馈,一般指教师在检阅学生作业或者任务时给予的书面文字评价。
“针对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回馈的心理,教师在做学生作业的文字回馈时,宜遵守两个原则:其一,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以称赞的方式给予肯定,籍以维持其学习动机。
其二,对作业表现较差的学生,避免只写消极的批评,而应写鼓励的语句。
为教师者给予学生的文字回馈,有时会对学生产生出乎教师想象的心理作用。
”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给予鼓励的语句和思考问题的方向,使得指导更加人性化,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焦虑。
同时,教师的指导话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对于教师的指导有着不可语人的期待,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希望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自己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0.的学习困顿有所指导。
同时面对大量的数学知识,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反馈性信息中获得清晰地学习方向。
(二)前置性学习任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前置性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目前为止,其实施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性,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文性在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时,过分抽象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适当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
毫无疑问,对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此类指导其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恰恰给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而教师的反馈性指导更加保证了他能够正确把握学习的方法。
虽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焦虑感,但对于学习能力较低、数学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实际上帮助不大,往往容易适得其反,降低其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在实践中,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往往因为此类学习任务的抽象性强而放弃自主思考,同时也可能因为完成费时甚多而消极应付,教师获得的教学信息有效性因此而降低。
2.教学策略过于注重教师主导取向,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不足在整个前置性学习任务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导的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习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均是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其次,教师在进行反馈性评价时,对于部分学生的指导过于详细而具体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难免会因此产生惰性。
适当地弱化问题的抽象性,降低思考的难度,增添前置性学习任务中人文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批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在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每节新授课前都会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
在如此高频率的任务布置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及时的个别指导,无疑增加自身的教学工作量。
同时,在批阅前置性学习任务中,教师需要及时通过完成情况修改课堂教学教案,在每节的新授课之前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显然是吃力的。
(三)教师有效运用前置性作业的教学策略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他是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
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子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交流。
同时,学生是一个会思考、学习的个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面对新知识时,教师要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
2.把握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层次、布置频率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时需要具备科学性、引导性、有效性、反馈性的原则。
维果茨基曾说:“今天我们辅助儿童学习,,明天他就会自己学习。
是故,有效教学的不二法门,乃是超越儿童实际发展水平,领先一步,带领并辅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
……教育必须面对未来,不能只顾现在。
”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在设计和布置的前置吸学习任务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适时布置,适量布置,注重人文性。
其一,适时布置。
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前置性学习任务一般在新授课前的2至3天布置为最合适。
课前任务不似课后的作业,它主要起着启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进行新授课之前布置。
但由于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给予学生必须的思考时间,而其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和点拨。
2至3天的时间,足够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和教师的反馈性指导。
同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如若提前至一个星期布置任务,则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内容和目前进行的教学内容无法顺利衔接,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互产生“真空”的知识裂痕,即无法找到“最近发展区”进行新知学习。
而在新授课之后布置任务,则无法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找不到清晰的方向。
其二,适量布置。
前置性学习任务要有层次感,坚持简洁、精炼。
教师需要明确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缓解学生学习新知的焦虑。
但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它只是有效组织的课程资源的呈现载体,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保持着质量,任务的问题不宜过多;更多地应该考虑任务的问题的层次性,布置有效启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任务,使得学生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能够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焦虑感、迷茫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三,注重人文性。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
即使学生在兴趣、学习方式、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目前的成绩而产生差别对待:成绩优秀的,给予照顾、鼓励,成绩不佳者则冷淡对待,甚至呵斥。
因此,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将问题设置为必做和选作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需求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将任务的问题设置为半开放结构,让学生能够自由思考新知,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反馈性评价要适时、适度。
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批阅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采取的评价性语言具有针对性、引导性。
对于学习能力较好、学习动机较强的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9.学生,反馈性评价不宜过多,而是要注重知识的多方面引导,或者提出鼓励性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称赞的话语维持其学习动机,同时针对任务中的表现提出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中肯建议;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不能一步登天地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或者严厉批评,而是先鼓励其建立学习的信心,同时通过一些浅显的例子层层深入地引导其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