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受人们喜爱,其中合唱的重要性正被人们认识到,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却不是这样。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合唱教学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它是声乐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我们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合唱,可以使学生领会艺术的真、善、美,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高尚情操和集体合作精神。
合唱是一种要求声部清晰、均衡,声音和谐的优雅艺术。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大家的喜爱,童声合唱以其高雅、清纯、甜美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几年,我们县、市都举办了很多的童声合唱比赛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学生的合唱水平都不太高,尤其是农村小学与城区教学之间差距显而易见。
为什么呢?因为在农村,合唱教学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小学,连专门的音乐教师和乐器都没有,更别说合唱教学了。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教师和家长普遍对音乐教育认
识不足,误以为学习音乐是不良行为,学好数、理、化才是正道。
所以,对音乐教学的开展,他们往往持否定态度。
除此之外,中、高考中没有音乐科目考项,农村小学合唱因此不好发展。
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教育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它很重要。
一、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合唱是小学校园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
对小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培养,集体意识和音乐情感的形成,还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团结协作能力,全面发展学生音乐素质。
据统计表明,合唱歌曲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材中占得比例很大,年级越高,比例越大。
显然,教师不能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轻视合唱教学,它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唱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培养合唱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及群体意识,开拓农村小学生的眼界,锻炼他们的胆识,促进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二、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不一
合唱歌曲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和技巧。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合唱能力、歌唱水平和习惯相差参差不齐,因此合唱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
(二)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足
学生整体合唱观念薄弱,对声部和谐的体会不足,没有成功经验,因而提不起来兴趣。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学会了两声部旋律,而一合唱,音效就很差,常常出现攀比声部,不懂协作的现象。
而教师往往又缺乏信心。
在教学中,往往会采取拼凑的方法处理合唱歌曲,教法机械,学生感到枯燥,没有创意。
三、农村小学的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
所谓合唱,就是指多声部歌曲的每一声部各有一组人演唱。
合唱歌曲的表现力较齐唱歌曲要丰富得多,合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
因此,要想在小学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就必须从合唱作品的选择、音乐基本训练和合唱练习的过程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
指挥不仅是合唱队的统帅,更重要的是艺术上的组织者,音乐作品的诠释者。
在排练以前,指挥要认真做好案头工作,仔细研究分析作品以及
它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审美要求,挖掘出作品的精彩乐段和重点部分,对全曲速度、力度的变化、刚柔互济、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气息控制、语音处理及感情抒发进行总体设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然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排练,把合唱队的潜力挖掘出来,准确地表现各首作品的不同性格特征。
比如,作曲家瞿希贤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作曲家对每一个音符都像雕刻家一样精心去雕琢、去塑造。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排练起来很累,要慢慢‘啃’,才能搬上舞台。
”因此在排练《牧歌》的过程中,也要像作曲家一样精心雕刻和塑造每一个音符,以纯熟的指挥技巧、丰富的感情以及各种艺术手法调动合唱队员的演唱情绪,使人获得至美的艺术享受。
19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最重视的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因素,而是蕴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思想情感。
(二)小学合唱要选择相应的合唱作品
为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活跃校园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好的并且合适的合唱作品便成为教学的前提条件。
由于小学生音乐素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限制,在所选择作品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参与意
识等。
总之,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可以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合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唱歌教学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歌曲前作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较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比如:先从齐唱到二声部合唱,用轮唱做过渡,单声部歌曲由两组人演唱,在第一组开始唱几拍或几小拍后,第二组加入唱同一旋律,称为轮唱。
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
轮唱中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了良好的演唱基础。
这样慢慢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合唱的世界中,引发他们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听唱结合、二重唱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艺。
(四)充分利用课堂乐器,把握各声部旋律
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就会“跑调”。
可以用课堂乐器来帮助把握旋律。
学生有时唱的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
合唱前做一下简单的合奏练习,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
(五)加强歌唱基本技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
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尽量采用无伴奏形式从横向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纵向的音程以及简单的和弦,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协和的状态。
为了帮助学生训练内在听觉和掌握音准,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无伴奏合唱训练曲,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上,确定合理的音准、音色,然后反复训练以达到作品需要的协和。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加速,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我国提出了一个大的教育目标,即“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现如今农村小学的合唱教育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音乐教师有义务把它做好。
我们的农村一线教师要倍加努力,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配备,科学的、系统的、因地制宜
的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保证农村小学的合唱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也能唱出美妙、和谐的旋律…….
参考文献:
[1] 陈晓萍. 试论合唱教学技巧[J]. 歌海. 2007(06)
[2] 白俊卿. 乡村音乐教育关键在教师[J]. 黄河之声. 2006(08)
[3] 张瑞.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 青年文学家.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