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图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在质量治理活动中,排列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简易统计方法,但正因为简单,人们反而极易忽视它,而在应用中经常出现问题。
1.错误地理解排列图和因果图的不同任务
有些人由于对排列图和因果图朱同任务错误理解,难道在质量改进活动的开始时期,先画因果图,再画排列图,这种程序显然是不正确的。
要取得质量改进的效果,必须首先找出要紧质量问题,这正是排列图的任务。
然后才能针对产生那个要紧质量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找出真正的缘故,而这正是因果图的任务,颠倒过来搞,将不能为质量改进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
2.收集数据的时刻范围选择不当
1 / 1
为画排列图要需要收集多长时刻内的数据,并无严格规定。
但时刻范围过短,不能使各种质量问题或现象充分暴露,故无法取得足够多的数据,而时刻范围过长,则工序状态将发生变化,就会使不同质的数据混杂在一起,失去统计意义。
因此,必须从生产实际动身,结合专业技术,综合考虑上述两点,才能确定恰当的时刻范围。
3.确定项目的分类方法不当
(1) 结果与缘故混杂
分析质量问题时可用结果或缘故两种方法来确定分类项目,按不合格品种类、缺陷类型、故障型式、零件(产品)品种、不合格品发生的场所或工序等确定分类项目,是从结果分类,可用之确定要紧的质量问题。
按不同的材料、设备、操作者、工艺方法或环境等来确定分类项目,则是按缘故分类、可用之确定阻碍产品质量的要紧因素。
可用之确定阻碍产品质量的要紧因素。
采纳哪种分类方法,要依照目的要求,但在同一排列图上不可将缘故和结果混杂出现。
否将造成重复统计,使各项目的主次排列顺序发生错误。
1 / 1
(2) 分类项目的粗细程度不当,造成假象
将不同质量的现象合并成一个项目或将一个项目不恰当地细分成几个项目,将会使其主次排列顺序错乱,造成假象。
图1所示铸件废品排列图,其要紧问题是砂眼,但如将砂眼细分为内部砂眼、外部砂眼和端面砂眼三项,则该三个项目所占废品量必定减少,而失去要紧项目的地位。
反之,如将原占第二、三位的“偏薄”和“偏厚”合并为“厚度不合格”,则把非要紧项目变成要紧项目,造成假象。
确定分类项目粗细程度的差不多原则是:要结合专业技术,把采取同一技术措施即能解决的几个现象归成一个项目。
1 / 1
图1
4.未能充分挖掘排列图所能提供的信息
把现成的统计报表上的数据,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画成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仅仅是统计报表的图解,而不能获得新的信息。
1 / 1
事实上,利用下述几种方法来绘制和分析排列图,可关心我们挖掘信息,找出真正的要紧问题:(1) 从不同角度确定分类项目,在“交叉处”找出要紧问题
对同一分析对象,可从不同角度确定分类项目,画出几个不同的排列图,同时分不找出它们的要紧项目。
将它们综合起来,确实是要紧问题。
例如,某车间生产碳膜电阴,按所用导线材料的不同批号画不合格品排列图,发觉点焊不牢是要紧问题,而且与材料批号无关;再按设备分层画排列图,发觉1号设备所产生的不合格品比2号设备多,且其要紧不合格品为点焊不牢。
因此,1号设备的点焊不牢问题是要紧问题。
1 / 1
(2) 纵向层层展开,通过绘制分层排列图找出要紧问题
当排列图反映的要紧项目范围过大或不够明显时,应层层展开,分不绘出分层排列图,直至使要紧质量问题更回明确为止。
例如某厂按废品发生的车间画排列图(图3(a)),可知:钻头车间废品损失最大.该车间再按其各种不同的产品品种画排列图(图3(b)),可知:锥柄扭制钻头的废品损失最大。
然后进一步按其
1 / 1
废品出现的工序画排列图,可知:接柄工序产生的废品最多。
如此就可确认:钻头车间的锥柄扭制钻头的妆柄工序是改善质量的主攻方向,其废品损失占全厂的百分比为49.1%×65.4%×63.5%=20.4%。
这就关心我们取得要紧质量问题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1 / 1
(3) 抓住本质确定项目频数的恰当单位,以换出真正的要紧问题
一般排列图的频数单位经常采纳不合格品件数,但有的不合格口可返修成合格品;有的则为次品,只能降价出售;而有的则是废品。
帮虽同属不合格品,但损失金额不同。
现在频数单位若以损失金额代替不合格品件数,则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而且也便于领导理解。
例如,某厂在调查不合格产品项目时,列表表1所示各不合格项目的件数与损失金额。
按件数为单位画出的排列图见图4,其要紧项目为尺寸不合格、精加工不合格和裂痕;而按损失金额为单位画出的排列图见图4,则损失金额最多4的项目则变为裂痕、碰伤和尺寸不合格。
1 / 1
有时在同一零件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种类的缺陷,则频数单位不应按不合格品件数统计,例如图5所示为按不合格品件数单位所画排列图,其要紧项目为尺寸不合格。
但由于每件不合格品只计算一次最严峻的缺陷,易使各项目的主次排列顺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如以缺陷数为单位画排列图,则发觉,垂直度才是真正
1 / 1
的要紧质量问题。
5.忽视排列图确认改进效果的作用
人们常常可不能通过分析比较采取措施前,后的排列图来确认效果,故未能充分发挥排列图的作用。
一般可按下述不同情况检验效果:
1 / 1
(1) 要紧项目的频数急剧减少,排列位次后移,总频数也相应减少,则讲明采取的措施有了明显效果为采取措施前的排列图,将之与图6采取措施后的排列图比较。
(2) 各项目的频数都大致同时减少,但排列位次未变,则讲明原措施无显著效果,仅反映工序治理普遍有了改善与图6。
现在仍应针对要紧问题采取新措施。
(3) 要紧项目的位次后移的同时,某次要项目位次随之前移,而总频数变化不大。
这讲明采取的措施在解决前者的同时,有使后者变坏的副作用,应重新研究措施。
(4) 要紧项目的频数差不多未变,排列位次也未后移,讲明措施无效。
(5) 要紧项目的频数每月都有较大的波动,但从整体看,其频数减少不多,这讲明工序呈不稳定状态,质量未得到改善。
1 /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