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情境。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4.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故事:以前有个有钱人,痴呆无知。
到别的富贵人家,看见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高大宽广庄严秀丽,心里十分羡慕,想:我有钱,为什么不盖一栋楼呢?于是叫来工匠,告诉他们盖一栋。
第二天,工匠在地上垒砌砖块,太阳落山后就去休息。
有钱人见了,十分奇怪问工匠:"想干什么?”工匠答道:“先做底层。
”有钱人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屋子。
”工匠很惊讶:“哪有不建下面的而能盖出第三层来的?”有钱人坚持自己的要求。
当时的人听说了都嘲笑他。
空中楼阁,是难以存在于现实中的。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空中楼阁的梦想,又何尝不是很美好呢。
徐志摩至死不忘的康桥,陶渊明一生都在构想的世外桃源,沈从文一心向往的纯美边城。
人一生,总有一处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
这个地方,可以是我们梦想去游历、居住的地方。
这个地方,无论是否真实存在,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作者与解题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近义词:海市蜃shen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
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和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悟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立足于山外,远观,看全景。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山上,近看,看局部。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四、深入分析1.鉴赏山脊上的小屋首先,我们来远眺一下山脊上的小屋,齐声朗读1-3自然段。
问题一:山脊上这间平常的小屋在作者的妙笔下表成了什么形象呢?哪位同学找到了答案了呢?明确:“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好比一片风帆”、“一只飞雁”。
(痣、风帆、飞雁)问题二:作者形容“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颗痣有什么特点呢?明确:小;它的位置在眉梢追问:为什么这颗痣是在眉梢而不是别处呢?而且要很小?明确:如果它长在脸中间,很大一颗,那么还具有美感吗?但它小,且长在眉梢,一位双眉如黛的女子,眉梢一点小痣,更显的眼波流转、顾盼生姿,也更鲜活生动了!所以小屋“玲珑的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像美人眉梢痣一点,生动、清新、自然”问题三:那么山脊上的小屋又像“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水面、天空和风帆、飞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明确:这里的水面和天空,是惊涛拍岸时的水面和疾风骤雨时的天空吗?不是,应该是平静的水面和晴朗的天空。
所以它们的特点应该是——宁静、空旷等,所以它们是静态的。
水面、天空是静态的,风帆是“飘过”水面的,飞雁是“掠过”天空的,都是动态的。
这里运用了对照映衬的手法,是一种静动对照。
所以说“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请大家注意,是“点破”,就像完成了一幅工笔画,最后的一点眉梢小痣是用笔尖轻轻点上去的,如果你用力一点,那就不是画美人而是画张飞了。
作者在这句中,连续用了四个比喻,而本体只有山和小屋两个。
这种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博喻。
2.鉴赏树丛中的小屋远眺了山脊上的小屋后,现在来观察树丛中的小屋,朗读4-8自然段。
问题一:作者写树丛中的小屋,先写了树。
作者写树的时候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是哪两句?明确:作者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比喻手法的是“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一句;用拟人手法的是“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与活力,在与精神”。
清健挺拔多指男性阳刚之美,苗条婀娜多指女性阴柔之美。
本段中,作者把树形容为人的姿态,然后又用拟人句进一步描述了这种姿态。
问题二:作者写了树之后,又写了树和小屋的对比。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这里又是一处对照映衬。
而且这一句从句式上来讲,是对称句。
问题三:作者写树丛中的小屋是“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作者笔下的小屋,是处在茂密的树丛中,在树丛中若隐若现,所以显得和谐、含而不露,在作者心中,小屋是一位谦谦君子,含蓄而有风度。
问题四:山脊上的小屋在作者笔下是“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是风帆、飞鸟。
那么树丛中的小屋呢?作者把它比做什么?为什么?明确:鸟、蝶作者此时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小屋在浓密的树丛间若隐若现,只看得到上半部分,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小屋建在树上。
鸟类落在枝头,都会收起羽翼。
它们的羽翼收起时都是微微向上翘的,而小屋“活泼翘起的屋檐”,就像栖息枝头的鸟的羽翼一样;小屋的蓝墙白窗,以及它图案似的屋顶,很像蝴蝶色彩斑斓的蝶翼。
所以作者把小屋比作了鸟和蝶,凌空而立,轻灵而自由。
3.鉴赏花丛中的小屋观察了树丛中的小屋后,去花丛中的小屋间漫步。
朗读9、10自然段。
问题一:作者写了小屋的“领土”和“领空”,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领土”和“领空”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国家。
小屋在这里就成了作者的独立王国,任她漫步。
“领土”是有限的,“领空”是无限的。
真实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有了开阔的胸怀,就有了无限的领空。
问题二:这一部分写的市花园中的小屋。
那么作者如何描写花园呢?明确:小屋的花园有两重围墙,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
有形的围墙里围住现实的花,无形的围墙里围住“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是云或霞。
开阔的心胸,把自然界的美景也变成了花园里的花。
这也呼应了作者之前所写的“有限的领土和无限的领空”。
4.鉴赏破晓、入幕时的小屋朗读第12、13自然段。
问题一:作者写了小屋的空气是香的,光线是明亮的,但是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破晓和入暮的时候。
破晓和入暮的光线通常是怎样变化的呢?那么作者如何描写呢?明确:大家都知道破晓时旭日东升,光线越来越强;入暮时夕阳西下,光线是越来越弱的。
作者将破晓和入暮时的光影写成了花的绽开与收拢。
问题二:大家觉得这种描写形象吗?明确:小屋在山脊上,在阳光最先照到的地方。
光线从小屋开始向四周慢慢扩散开,小屋就在花蕊的位置,当阳光向四周散开,好像花朵舒展开。
所以有一种“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的感觉。
反之,入暮时先是山脚的光线变暗,最后山脊也暗了下来。
这个过程就好像花瓣收拢。
因为犹如花开花收的光线,所以作者说“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5.鉴赏夜深时的小屋夜幕低垂时,深夜小屋的景象。
朗读第15自然段。
问题一:在作者笔下,夜深时的小屋有什么特点呢?明确:虚无、飘渺等。
问题二:那么以大家的日常经验,夜晚漆黑的山上有一座小屋亮着灯,应该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明确:应该是清晰的。
在周围一片漆黑的地方,有一点灯光都是非常明亮清晰的。
追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将小屋描写得虚无飘渺呢?明确: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所写一首《长恨歌》中有这样几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虚无飘渺、云雾缭绕、若隐若现,这就是诗人幻想的一座海上仙山。
在本文中小屋在作者的诗意想象中,化作了一座“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6.鉴赏小屋的交通要道请大家齐声朗读第14自然段。
问题一:作者出入小屋的这条交通要道时有山路和山坡组成的。
文中描写的这条路有什么特征?明确:“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
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碧海蓝天。
给人以静谧僻远的感觉。
作者特别描写了这条路景色宜人,且不便于行车,凸现了小屋的静谧僻远、与世隔绝。
问题二:请大家试想这条路通向何处呢?明确:通向现实。
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到了小屋是不存于现实,超越了现实的,是属于作者的空中楼阁。
这条路就连接了作者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生活。
红尘俗世诸多烦扰,有时难免让人心力憔悴。
但是作者有了这间小屋,这座空中楼阁,离开时,从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有幸福的终点。
这就让作者可以始终拥有一份乐观积极的心境,去面对尘世间的奔波劳苦。
问题三:作者是否真的有这样一间小屋呢?明确: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间小屋,是作者的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7.分析文章末尾朗读文章最后三段。
作者描绘了不同景物环境和时间环境下的小屋,还有小屋的交通要道,连接了作者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生活。
作者在文章最后又写了“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这座小屋,又让作者的生活空间和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五、艺术特色1.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