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2015第一章名词解释1、马关条约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主要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所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轮船在上述各地搭客载货;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并使日本国力大增。
2、辛酉政变1861年11月,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掌控政权。
奕?等人因为由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列强进行交涉并签订《北京条约》而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赏识,从此清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祸论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说:“一旦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4、领事裁判权历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实行司法管辖的特权。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以亚非国家的法律制度劣于或异于他们的制度为由强迫亚非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领事裁判权强加于许多亚非国家。
从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看,英美两国曾分别于1843年和1844年通过中英《虎门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事裁判权在世界范围内不复存在。
5、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冲破闭关自守的牢笼,改变盲目排外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富国强兵。
他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知识,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名词解释1、《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
《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而未实行。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但变法一直遭到了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经过密谋策划,终于在9月21日发动政变。
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
这场“百日维新”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政变扼杀了。
3、《校邠庐抗议》《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英于1861年写成的一部政论。
该书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书中指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展现了清朝统治者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天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的统治制度。
4、公车上书1895年4月,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们非常气愤,康有为趁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上书,向光绪帝提出拒签中日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
因举人别称“公车”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它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5、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即北洋海军,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正式颁布,规定以长方形黄色飞龙旗为国旗,标志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它是中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也是当时中国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拥有各种军舰25艘,其中有两艘七千吨级当时世界一流铁甲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总排水量4万吨。
但由于西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水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又因甲午战争中错误的军事战略等,使北洋水师在1895年2月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三章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评价见教材。
2、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主持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以《民报》为机关报。
同盟会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在国内的上海、重庆、烟台、香港和汉口设立5个支部、21个各省分会;国外设立南洋、美洲、欧洲、檀岛四个支部24个分会。
评价见教材。
3、皇族内阁见教材4、武昌首义1911年5月皇族内阁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激起湘、鄂、川、粤四省强烈反对。
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全省人民的武装大暴动,促成了革命时机的成熟。
于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在武昌联合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接着革命军又光复了汉阳汉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5、二次革命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立即实行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剥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破坏责任内阁制,派人于1913年3月20日刺杀宋教仁,并派军队南下镇压革命势力。
7月12日,李烈钧奉孙中山这命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
随后黄兴等在南京、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宣布讨袁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袁军和讨袁军在江西和南京进行了激烈战斗,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9月,讨袁军失败。
二次革命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第四章名词解释1《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6年9月,它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也迁移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也参加编辑,《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更增加了《新青年》的影响和号召力,发行量达1万5、6千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后来,它成为中共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
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游行,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
五四运动开始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使运动取得了拒签和约和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的胜利。
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3、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20 -30日,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使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大会选举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处建国方案:1、地主阶级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基本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自由充分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的其它进步势利的方案:首先进行反帝么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俄罗斯革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推翻了克伦斯基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使陷于苦闷彷徨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救国道路的转变。
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民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
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而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则继续欺负中国,把中国当任人宰割的对象,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听到“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学习这个革命胜利所昭示的发动和依靠群众来夺取革命胜利的全新方法。
3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的内容是什么?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使封建政治体制受到沉重打击,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主义却未受到和政治体制相似的冲击,所以,当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尊孔复古逆流盛行,甚至鬼神迷信也沉渣泛起,导致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局面。
这使得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们感到,必须起来反击,必须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补课,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宣传了科学、民主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人们受到一次空前的民主与科学洗礼,思想更加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