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
6、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
7、子曰 :“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抛弃贤圣权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 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 措施作为治标之举, 还不足以治本, 所以, 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 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 天下莫不知, 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 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 能承受全国的屈辱, 才配作天下的君主; 能承担全国的灾难, 才配作天下的君王。 确切的话 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子路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
:张大,
孔子说 :“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
:
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 、‘朋友’、‘少者’。安 :安逸。怀 :归依 [依孔安国
说] )。”
5、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
颜渊问 :「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
孔子说 :「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
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
10、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 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 厌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 总源头。 老子》 第二章
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 :“ 君子心胸开朗 ,思想上坦率洁净 ,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 , 心理负担很重 ,就常忧虑、担心 ,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
9、颜渊问仁。 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 :「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
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 :名回,字子渊。季路 :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
孔子说 :“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 :“ (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
颜渊说 :“(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 [轻声 ] (伐 :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
夸大)。”
“不
您又是谁?”赵盾说: “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 说我吧!”
’大概是
【原文】孔子曰: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 也,越竟乃免。 ”
【译文】孔子说: “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
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翳桑之饿人
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译文】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 么病,灵辄回答说: “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 问其原因,答道: “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
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 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
‘袞职有阙,惟仲山甫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 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 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 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 并为这件 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 “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 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 “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 季叩头答道: “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 ‘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
3、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说 :“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啊! ”
4、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译文】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
赶去, 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 端坐在那里打瞌
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 “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
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于是就有了 反面的不善。所以, "有 " 与 "无 " 相互突显, "难 " 与" 易" 相互促成, " 长" 与" 短 " 相互显现, " 高 " 与" 下 " 相依而存, " 音" 与" 声 " 相互陪衬, "前 "与 " 后 "相互照应——这些 "名 " 相反而相成,迁延 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 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 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 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
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 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晋灵公不君》译文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寘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 士季见其手, 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 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 不入, 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 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 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
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 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 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 使赵盾得免于难。 赵盾问他为 什么这样做,回答说: “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 ──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以示
于朝。宣子曰: “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
“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 ”
【译文】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 了。太史(董狐)记载说: “赵盾弑其君。 ”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是这样。”太史回答说: “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
的人是很少的。 您能有始有终, 那末国家就巩固了, 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 又说: 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 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
【原文】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