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关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发展经济学的论述和说明。
对各种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的叙述、分析和比较评价。
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的探讨。
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和重要问题的研究。
发展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形成与繁荣时期,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
强调内向发展战略。
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大调整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经济增长,但是生活并没有改善;公平,绝对贫困)。
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
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重视国别研究。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新制度主义时期,强调非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制度因素的分析成为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新增长理论的兴起。
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
特点:源于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注重长期研究。
研究内容复杂。
多学科合作。
经验分析、比较分析。
2、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
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
分类: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
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
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南亚国家、欧洲和中亚国家、中东和北非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
基本特征:收入水平低下。
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
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
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
生态环境恶化。
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3、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更丰富的内容,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更多的内涵。
5、经济发展的度量:GNP或GDP的度量指标(缺陷:很多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
家务劳动的计算问题。
地下经济。
没有扣除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造成的损失。
不同国家GDP 对比中的汇率问题。
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汇率的干预更多)。
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一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衡量发展水平,如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一是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
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
6、哈罗德-多马模型:前提假设: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只生产一种产品。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生产规模收益不变。
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且与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都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7、目的:该模型建立最初是为了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
8、意义:如果假定资本存量折旧率不变:经济增长率就由储蓄倾向和资本-产出比共同决定,与储蓄倾向成正比关系,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关系。
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经济增长率就决定于储蓄倾向或储蓄率,储蓄倾向越高,则经济增长率越高。
储蓄意味着放弃消费,意味着资本积累。
增加资本积累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关键。
9、索洛模型:前提假设:除资本产出比不变外的所有哈罗德-多马假定。
第一,假定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但这两个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换的,资本和劳动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
第二,假定在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10、稳态分析:索洛模型具有稳态的性质,一个经济无论最初处在什么状况,能够自动的达到均衡状态(即劳动资本等于零)。
稳态是指一种长期的均衡状态。
在稳态时,人均资本、人均产量均达到稳定状态。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即放弃资本-产出不变的假定),劳动和资本通过价格机制是可以完全替代的,资本-劳动比是有伸缩性的,调整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11、从非稳态向稳态运动(在过渡动态下),劳均资本和产出增长都大于零,是暂时、短期、过渡的。
长期看,劳均资本和劳均产出的增长趋于零。
12、缺陷:在长期人均产出增长率为零,这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这一事实完全不符。
13、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劳动产出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换句话说,技术进步睡持续人均收入增长的源泉。
14、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特征: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高,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生产率高且增长迅速。
(涉及的是总体经济变量)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
(关于结构变化的变量)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6.经济增长在国际间的有限扩散。
(说明经济增长的国际因素)15、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
起飞前提。
起飞。
迈向成熟。
大众高消费时代。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6、国家起飞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罗斯托认为牛顿的自然科学革命划分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界限。
社会条件。
政治条件:表现1、统一的国家2、有一个集中干谋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3、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经济条件:表现1、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2、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3、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17、经济起飞的条件:发展中国家的转折点,一般20-30年。
一:较高的积累率,生产性投资达到国民收入的10%。
二: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三:主导部门18、资本形成的过程:一,增加储蓄数量,为投资者积蓄资金。
二,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聚集可投资的资金,并使投资者容易利用这些资金。
三,投资行为本身。
19、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
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解决方法:扩大投资。
20、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敏感,生活贫困,必然造成死亡率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率,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改善,其结果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提高;那么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提高,造成人口加速发展。
这样,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从而出现了低水平均衡陷阱。
解决方法:扩大投资,使人均收入大于人口增长。
21、隐蔽人口增长:在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后,迅速的人口增长往往保持强大的惯性,人口还会继续增长的现象。
原因:宏观上总人口水平上的惯性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有关。
微观上家庭生育惯性。
22、人口转变阶段: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
人口增长率缓慢。
二: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上,人口增长迅速。
三: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下降的给快,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
四:出生率下降步伐明显趋缓,死亡率因趋于极限下降很少。
23、人口转变理论:是一种联系社会经济发展,以人口发展过程及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
人口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额。
出生和死亡率是每千人。
24、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社会财富增加会导致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会导致养育子女的成本增加,从而再次将社会带入贫困;理论缺陷:收入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口增加,原因是马尔萨斯的前提假设:收入增加时父母的生育观念不变和养育子女的成本不变是错误的25、家庭生育行为的微观分析: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从而使消费者(家庭)对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样,成为一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
家庭收入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大;孩子的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小;相对于孩子而言,其他商品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量也就大;对其他商品偏好程度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低。
26、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的经济分析:养育子女的成本低廉。
a、由于教育落后,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很少,子女很小就可以为家庭创收b、父母年老后因无养老金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赡养c、“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生育观念27、人力资本理论:观点:坚决反对劳动同质而突出物质资本的观点。
批评以往对资本概念的片面理解,指出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而且还包括凝结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
途径:体力上的投资——营养和保健。
智力上的投资——教育。
28、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1)受教育越多,年龄—收入曲线越高;反之越低。
2)每条年龄—收入曲线都先升后降,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3)随着教育级别提高,获得最初收入的年龄变大,但起点收入在增加。
29、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典型:公开的失业。
非公开的失业(就业不充分、伪装的失业、隐蔽的失业、提前退休、健康受损、无生产性)30、荷兰病:因资源丰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的现象;原因: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激增,因外汇过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引起本币价值上升,初级产品的出口兴旺被其他部门生产的萎缩抵消了,政府将大量税收用于提高公务员工资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部门的建设;解决方法:降低汇率,运用外汇进行生产性投资。
31、资源诅咒论:资源丰富而导致经济停滞。
1.挤出教育。
初级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易忽视人力资本2.挤出投资。
通过对储蓄、就业等的负面影响抑制物质资本投资3.挤出创新。
自然资源限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4导致掠夺和腐败,导致专制和独裁。
32、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破坏经济增长3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原因:1、市场失败;产权界定不清楚,市场机制无效率。
公有财产,如果任凭市场机制运行,就会产生外部效应;自然资源和环境绝大部分具有公共财产性质,人们可自由、无偿地使用。
结果是每个人为了自己利益而损害别人和后代人利益,最后也可能自己变成受害者。
2、政策失误:为促进工业发展,自然资源定价远低于资源稀缺程度,导致过度使用有些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建设上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