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犹太人致富术 全书

犹太人致富术 全书

1 “让我们做交易”希望受人尊重的人,应该遵照真正的商业法与金融法生活。

——《巴比伦法典》“让我们做交易”:当世人说这话时,天国也要为之震撼。

两人出于诚信良知,做成一项造福两方的交易,这是何等神圣的一刻。

在犹太拉比眼中,在世上做生意,等于是让我们所有为文化、精神与个人责任而做的努力接受考验,因为生意超越了我们本身的需求,扩及他人的需求。

只有两个正义的人才能从事“交易”,才能不因胆怯而不敢做交易,才能因交易而彼此都获得最大利益,才能将交易对世界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

这类交易有两项先决条件:不得以掠夺手段运用资源,所有参与各方的需求都应满足。

它要确立的,是一种新的自然:在这种新的自然秩序中,面对外来纷扰,我们并非只能束手无策,我们的生存并非没有意义。

在这种新自然中,遗传学上的适应能力不是决定生存的唯一要件;在这种新自然中,我们的正义意识与我们明辨是非的智慧,也为现实平添一个神圣的空间。

我为这种新“自然”命名为“市场”。

这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犹太拉比眼中愈不完备,它与原始本性距离愈近,也就是说,它愈接近蛮荒。

也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取决于他(或她)本身对生存的认知。

所谓生存是一种能力,是我们在实物上自我支撑并善尽我们责任的能力。

这些责任都是基本责任,因此交易可以在犹太意识的“市场”而不在自然中进行。

责任抑制不住的切身利益会逐渐渗透、毒化这个“市场”,造成我们可能遭遇的各种纷扰。

这种“市场”与“自然”尽管本质互异,但就犹太教的观念而言,两者极为类似,有故事为证:一位非常正直的犹太拉比获准参访地狱与天堂(伊甸园)。

首先,他来到地狱,见到一些前所未见的最受折磨的人,发出惨绝人寰的哀号。

再走近些,他发现这些人都坐在一张大宴席旁,桌上摆满极尽精美的银器与瓷器,盛满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这位拉比不解这些人为何会如此痛苦,于是又前行几步,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胳膊尽数朝外弯,只能眼睁睁看着美食当前,却不能弯臂将美食送进口中。

接着,拉比来到天堂,听见不绝于耳的笑语,感受到欢愉、喜庆的无限快乐气息。

但让他诧异的是,映入他眼帘的景象,与之前在地狱所见完全一样:同样有一群人围坐一张大桌,桌上同样盛满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连这群人胳膊外弯的情况都完全一样。

只有一个细节不同:每个人都将食物送进身边同伴的嘴里。

一念之间地狱是一个没有“市场”的世界,在地狱中,某一种困难足以毁灭我们享用美食的能力。

在天堂,除了享用佳肴美味之外,我们每将食物送入同伴嘴里,还能缓解我们的沮丧。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从外表看来,同样一种情景,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可以是市场,也可以是自然。

懂得彼此喂食的人才能上天堂,不能领悟这种重要性的,就只能沦入地狱,这其间差距极大。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差距。

2 真正的金钱(1)在流传民间、人称《父执伦理》(The Ethics of the Fathers)的犹太拉比语录里,记载着这么一段话:“没有面粉的地方,没有犹太律法。

没有犹太律法的地方,也没有面粉。

”这第一句话再清楚不过:我们既得不到面粉,换言之,得不到养活自己所需的财物,当然不能指望我们费心研究有关精神修炼(即学习犹太律法)的问题。

第二句的含义就没那么明确了。

它谈到面粉的来源:它指的不是自然世界的面粉,而是“市场”的面粉。

犹太律法限制人性需求,对可以容忍的满足需求的手段设限,并且提醒我们注意一切随财货交易而来的责任,使“市场”切实可行。

这里所谓的“面粉”,指的不只是金钱或商品,因为如果只涉及购买商品,犹太律法的诞生不再必要。

但无论怎么说,所有经由诚信之道,远离蛮荒的“自然”、在市场里兑现的金钱,都是喜悦与希望产生的缘由,都是生活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们透过公平的交易,为所有直接、间接参与交易的人谋得最大利益,才能赚得真正的钱。

就像唯一的造物主守护普世的公道,真正的金钱也能获得造物主认可:它在世上“可以兑现”。

钱是承诺的象征钱究竟是什么?钱是协议的重要象征,暗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前述故事中的天堂里。

这项协议经由人类最原始的交易经验而逐渐成形,并从而衍生为一种生存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由于与“自然”相去甚远,就本身而言,并不能保障生存。

根据早期以物易物的经验,人类逐渐在彼此间建立一种信任,认定由一种稀有金属铸成的、拥有一定重量的钱币,必定与它可以换取的一只鸡,具有同等的真实价值。

拥有钱币的人,当然不能像吃鸡充饥一样,靠吃这些钱币维生,但他知道他拥有的,是与鸡同等价值的东西。

随着时光不断逝去,我们对“市场”的信任与日俱增,甚至用本身毫无价值的钱币,取代具有贵重价值的钱币。

纸钞与非稀有金属制成的钱币,非但没有鸡的营养价值,甚至连票面价值也没有。

这些钱币保证,持有钱币的人可以用它换取十只、五十只或一千只鸡。

为这项保证作保的,就是前文所述的协议。

经由时间不断累积,在创造“市场”的集体意愿推波助澜下,这协议愈为世人普遍接受。

这协议有两种不同的象征物,两者的命名源自于不同的信任阶段。

第一种象征是“重量”的产物,这类命名包括镑(pound)、比索(peso,西班牙文“重量”之意),或古代以色列人使用的钱叫希卡利(shekel,希伯来文“重量”之意),它与鸡的真正价值等值。

第二种象征是犹太拉比所谓的Zuz(由一个希伯来词根演变而来,即“异动中”“流通中”之意),这是一种早期的钱币,它的重量与真正价值与鸡无关。

Zuz(复数形拼法为zuzim)是犹太拉比们的钱币。

尽管本身并无价值,它是一种人类相互依存的象征,它代表一纸双方共同遵守的合约,代表我们都了解“地狱”与“天堂”差异所在的事实。

造物主认可这种金钱的基本信任由此诞生。

2 真正的金钱(2)金钱,或者是用zuzim表示,本身并不罪恶。

事实上正好相反,它反映了我们对井井有条、对文明、对和平共存,以及长期而言,对生态(换言之,对犹太律法)的意愿。

这样的协议只能存在于一种信仰的氛围中。

世人往往将信仰偶像化,视它为一种对投资机构、对金融系统、对政府机构或国家的信任,视它为爱国主义。

但事实上,只能有绝对的信仰,协议才能存在。

美元等各式各样Zuz类钱币(指本身并无价值的货币)上,所以出现“我们信托造物主”(In God We Trust)这样一行有趣的字,并非事出偶然。

这行字是希伯来文“阿门,心愿如此(amen)”的另一版本,“amen”与“emunah(希伯来文,即信仰)”字出同源。

有人认为,“amen”即希伯来文“El Melekh Ne\'eman”(上帝是讲信义的君王)的头字语。

这项声明为一张印制的纸钞注入信任,保证了它的交易价值。

但最重要的是,它确保这个事实:这张纸钞是真正的钱,代表生存,以及随生存而来的责任;根据同样的责任,使用人必须认知钱币具有一种对没有参与协议的人而言,并不存在的价值。

真正的金钱与出现在自然世界的金钱大不相同。

我们人类感觉,出现在自然世界的金钱就像黄金打造的牛犊一样,有一种偶像崇拜的成分在里面:这种金钱使我们相信,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金钱所保存的协议。

要做到维护协议,制造真正的金钱,以及与“市场”有来有往,并不简单。

这种困难程度就像盼得救世主降世,又好比要我们人类把人性提升到至善的程度。

团结与文明是社会极力谋求的目标,当我们以达成这些目标为责任,加诸真正的金钱时,真正的金钱就会升值。

我们一旦规避这些责任,它就会贬值。

每一个丧失重要性的标志,都免不了这种贬值的残酷命运。

金钱的意义,不仅是附加责任条件的商品(比方说“面粉”)交易,也是附加责任条件的劳动象征。

对犹太拉比而言,这种意义的金钱与“凝结的劳动”无异。

我们不妨这么说:劳动的价值等于x(这项劳动的供应)乘以y(劳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单位或工程),再乘以z (劳动需用的劳力)。

我们假设,将最后做成的产品凝结在金钱形式上。

基于这种假设,一个单位的金钱应该代表这项乘式,而且在这项乘式中,每一个变数都不得为零,否则金钱的价值也会等于零。

这些变数也不能用于估算那些趋于无穷大、或高得惊人的价值,因为任何劳动的价值都有实质局限。

通货膨胀的意义若设法将其中一个变数无限扩大,会造成“市场”通货膨胀(亦即劳动太少,货币太多)。

我们有时特别强调一个变数的价值(使它无尽扩展),并将另一变数的价值压缩至几近于零,从而创造一种补偿过程,让货币的发行显然与劳动成比例:即使处于这种状况,我们仍必须谨慎,不要发行假钞。

一个社会愈进步,愈能小心在意,避免这类变数之间的不均。

有鉴于人的精力与寿命有限,我们可以存进银行的“凝结的劳动”①,数量也有限。

因此,当一个社会将工作取得的财富,不成比例地分配给个体时,这个社会等于在制造假钱。

在后文讨论财富与生计的极限时,我们会重拾这个议题。

3 创造富裕是好人的义务我曾经穷困,也曾经富裕。

说实话,富裕比较好!富有而健康,比穷苦而多病好得多。

——犹太谚语在犹太拉比眼中,贫穷是惨绝人寰的悲剧。

释经者在评论《出谷纪》(或译《出埃及记》)某段经文时这样写道:“世上最恶劣的事莫过于贫穷,它是最可怕的苦难。

受贫穷欺压的人,就像将全世界的苦难都扛在肩上一样。

如果将这个世界全部的痛苦与折磨置于天平一端,将贫穷置于另一端,天平会往贫穷的一方倾斜。

”如何安顿世界?贫穷既有天然成因,也有人为因素。

为对抗这种无所不在的敌人,犹太拉比研创了“安顿世界”的概念。

《创世纪》二章十五节说,人奉命“耕耘与照看”土地,“安顿世界”的概念即出于此。

它说,在与世界保持一种诚信关系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尝试,提升生活的整体品质。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力增长财富(而且不仅是我们自己的财富),扩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且将财富定义为:周围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最高组织层次,它能使一切生命、使一切作为生命要件的事物都丰沛无缺。

换言之,在不造成另一需求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为人类一项特定需求创造的富足愈多,人生也愈美满。

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去改善她或他身边的生活品质。

要在这个浩瀚无边、超越人类能力所能测量或是判断的宇宙中,创造富足同时不导致匮乏,实在很难。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预料之外的匮乏总比富裕好得多。

如果我们改善某些事物,创造了富裕,却因此引发匮乏,我们等于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既要创造富足,又要补充因而导致的匮乏。

由于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义士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不造就富足。

然而,为全人类开创最大富足、而不引发匮乏,是我们的职责。

用犹太拉比谈论“市场”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一方不亏损,另一方获利”的理想状况。

对任何以成长、以充裕环境为目标的市场而言,这种状况都极端重要。

义士有责任促成这种状况。

让我们以犹太拉比订定的一项法则为证。

以互惠为原则根据犹太“邻地法”,如果某人有一块与他人土地相接的土地,这位邻人自动享有购入这块地的第一优先权。

这块地的售价不得低于当地市价,使卖方不致因卖地而亏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