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区别

中西绘画的区别〔摘要〕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

〔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形式和内容;世界上的绘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就是东方画于西方画,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画以油画为主。

中国画于西洋画比较,则不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近相同。

东方艺术注重主观,西方艺术注重客观。

东方艺术体现诗意,西方艺术体现剧情。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不同,表现一下几个方面一中国画与西洋画在形式方面的比较1.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及写实。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清明上河图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2.中国画重视线条及墨的应用,西洋画线条应用不明显。

中国画在造型上突出用笔和用墨,在用笔上讲求粗细、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与界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3. 中国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方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

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

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

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

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

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

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

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

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

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

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

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

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 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中国画中的景物,不重视也不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到光的影响所起的变化,换一句话说,就是不大注重形似,所注重描绘的是景物的神奇和性格,也就是说,注重神思。

花鸟画里的画是生动的,鸟也是有动态的。

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

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

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

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

西洋画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体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要求描绘的肖似,与真实景物一般无二,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

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

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

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

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5. 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方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

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

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

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

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二. 中国画于西洋画在内容方面的比较2.1 从内容方面来说,中国画于西洋画相似的地方如下:中国画于西洋画的历史,其发展的初期,都是注重人物画的。

并且都曾为宗教服务过,构成所谓宗教画。

由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在帝王、贵族、地主的反动统治下,要绘画为他们服务。

中国画在汉朝以前,曾把帝王、圣贤、功臣像极其事迹,画在壁画上,还画有二十四孝图等,宣扬忠孝等封建礼教。

后来,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就有了佛画,再为晋南北朝时代,道释教、佛教盛行一时,到处建立寺、院,大画道释画,尤其是佛画更为发达,当时著名的画,例如卫协的“七佛图”、顾恺之的“维摩诘图”和“洛神赋图卷”、陆探微的“阿难维摩图”、孙僧繇的“定光如来像”等。

这种宣扬封建礼教和宣扬宗教极其出世思想。

其目的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巩固其政权的手段。

在西洋画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就是西欧各国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其文化完全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都带有宗教性质,西洋画也没有例外,是为宗教服务的。

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艺术虽然开始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有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出现,不过,还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

人物画兴盛,但大多仍从宗教或古代神话中吸取题材,例如乔托画有“基督之死”、“犹大之吻”、。

到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都市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艺术的昌盛,但人物画仍多取材于宗教故事,不过已经拨去了神的神秘外衣,而带有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例如芬奇(Leonardoda Vinci)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Michelanglo Buonarroti)的“最后的审判”、拉斐尔(Raffello Sanzio)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像”等都是。

上面举的几个画例,“基督之死”是描绘季度被捕,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宗教故事。

“犹大之吻”是描绘门徒犹大在基督被捕前虚伪地和她问别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是描绘季度在被捕前和门徒的最后一次晚餐。

“最后的审判”是描绘一些使徒和殉教者到基督面前受最后审判的宗教故事。

“圣母像”是描绘圣母的肖像。

所谓圣母,是基督教徒对己都耶稣的母亲玛丽亚的尊称。

“西斯廷圣母像”是描绘圣母把她的爱子即几多耶稣献给人类的宗教故事。

最后的晚餐圣母像中国画于西洋画,最初都是注重内容的,但发展到后来,都变为注重画面上的笔墨色彩而不注重其内容了,这种从重视内容到重视形式的趋势是相似的。

在中国画方面,前面已经说过,在历史上,起初是指画人物,为宗教服务。

但发展到后来,山水画和花鸟画兴起后,所画的山水或花鸟,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例如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往往是表示隐逸的消极思想,一幅古代的花鸟画并非为花鸟而画花鸟,而是含有一种意义在内的,例如画竹子以象征清高,画牡丹以象征富贵等等。

不过,发展到后来,其所含的象征意义渐渐被视为次要的,而画面上的笔墨趣味及其优劣却变成为重要的了。

但是这种轻重倒置的情况,在全国解放以后,已经逐渐转变过来,基本上实现了评价中国画的标准为内容第一、政治第一,而形式和笔墨已褪去到第二位了。

在西洋画方面,也由于中国画相似的情况,就是西洋画在绘画宗教化的时期,也是注重画的内容的。

但是,在进入十九世纪以后,“自然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都注重于描绘画面上光和色的变化,注重于外形的呈现,并且不但对风景画、静物画是这样描绘,就是对于人物画也是这样画的,对于画的内容则反不加注重。

2.2 在内容方面,中国画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中国画方面,所画的山水、花鸟往往含有象征性,注入了一定的主观部分,例如画梅花、松树或菊花,以象征其不怕严寒,用于冰雪斗争的精神。

古代人所画的山水画,往往是讴歌消极的隐逸思想的,例如宋马远华的“寒江独钓图”和元钱选画的“山居图卷”。

而西洋画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是没有什么象征性的,主要是纯粹地追求画面上的美,讲究光和色的调和,花的内容反而处于次要的地位。

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可以题诗以阐发那幅画的主题思想,诗和画互相结合起来,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而在西洋画方面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国画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国画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传入的绘画技法——包括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会在一起,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