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安全检测(广义):安全检测是指借助于仪器、传感器、探测设备迅速而准确地了解生产系统与作业环境中危险因素与有毒因素的类型、危害程度、范围及动态变化的一种手段。
2.传感器:传感器是指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有用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
3.应急控制:在对危险源的可控制性进行分析之后,选出一个或几个能将危险源从事故临界状态拉回到相对安全状态,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将事故的伤害、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这种具有安全防范性质的控制技术称为应急控制。
4. 预警(early warning,pre—warning)一词用于工业危险源时,可理解为系统实时检测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并自动输入数据处理单元,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式得到危险态势的动态数据,不断给出危险源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瞬态过程。
由此可见,预警的实现应该有预测模型或决策模式,亦即描述危险源从相对安全的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条件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表达式,由数据处理单元给出预测结果,必要时还可直接操作应急控制系统。
5. 现代测试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数据采集与传感器相结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测试工作的全过程。
它既能实现对信号的检测,又能对所获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求得有用信息6. 传统测试系统:由传感器或某些仪表获得信号,再由专门的测试仪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而获得有限的信息。
7. 动态标定: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二阶系统的固有角频率与阻尼比,这些特性参数取决于系统本身固有属性,可以由理论设定,但最终必须由实验测定,称动态标定。
8. 灵敏度:在稳态情况下,输出信号的变化量与输入信号的变化量之比称为灵敏度9. 非线性度:非线性度是指在静态测量中输出与输入之间是否保持常值比例关系(线性关系)的一种量度。
即定度曲线与其拟合直线间的最大偏差(与输出同量纲)与装置的标称输出范围(全量程)的比值。
10. 重复精度:重复精度是在等精度测量条件下(即在操作者、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多次重复测量),装置给出相同示值的能力,又称为示值的分散性,是表征装置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通常用误差限表示。
11. 漂移:漂移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输入信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输出量的变化量。
常以每小时的变化量来表示。
其通常是由于装置内部元件的发热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故又称为温漂。
若保持输入为零时进行观察和量度,故又叫做零点漂移或零漂。
12. 相对误差:对测试装置的相对误差常用示值误差与示值范围(即满刻度值)的比值来表示。
13. 传感器静态模型:指在静态信号(输入信号不随时间变化的量)情况下,描述传感器输出与输入量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静态模型一般可用多项式来表示。
14. 传感器动态模型:指传感器在准动态信号或动态信号(输入信号随时间而变化的量)作用下,描述其输出和输入信号的一种数学关系。
动态模型通常采用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等来描述15. 应变式传感器:利用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将被测量转换为电量输出。
当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16. 磁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是通过磁电作用将被测量(如振动、位移、转速等)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17.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且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18. 总悬浮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 是指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有的、能较长时间悬浮的粉尘颗粒物的总质量,其单位是mg/m3。
二、填空题1.安全检测的工作对象是劳动者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和物理危害因素的检测,安全监控的对象是对生产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状态和安全水平进行监督检测。
2. 使生产过程或特定系统按预定的指标运行,避免和控制系统因受意外的干扰或波动而偏离正常运行状态并导致故障或事故,这属于安全监控的内容。
3. 安全状态信息出现异常,说明危险源正在从相对安全的状态向即将发生事故的临界状态转化,提示人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将事故的伤害和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4. 为了获取工业危险源的状态信息,需要将这些信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转化为可观测的物理量(模拟的或数字的信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检测和安全监测,它是作业环境安全与卫生条件、特种设备安全状态、生产过程危险参数、操作人员不规范动作等各种不安全因素检测的总称。
5. 不安全因素具体包括:粉尘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机械伤害因素、电气伤害因素、气候条件。
6. 如果将传感器或检测器及信号处理、显示单元集于一体,固定安装于现场,对安全状态信息进行实时检测,则称这种装置为安全监测仪器。
如果只是将传感器或检测器固定安装于现场,而信号处理、显示、报警等单元安装在远离现场的控制室内,则称为安全监测系统。
将监测系统与控制系统结合起来,把监测数据转变成控制信号,则称为监控系统。
7. 根据检测的原理机制不同,大致可分为化学检测和物理检测两大类。
8. 为了得到准确可行、可比性强的检测结果,最好采用标准的检测方法,没有标准检测方法的检测项目采用权威部门推荐的方法,或能被广泛认可的检测方法。
9. 对于待测的空气污染物,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是尽量采用精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分析时间短、经济实用、适用范围广的分析方法。
10. 监测与控制功能合二为一称为监控,将安全监测与应急控制结合为一体的仪器仪表或系统,称为安全监控仪器或安全监控系统。
监控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监控网络集成化和预测型监控。
11. 现代测试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基本型、标准接口型与闭环控制型。
12. 系统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专门接口型和标准通用接口型。
前者是不能单独使用,缺乏灵活性。
后者是由模块(如台式仪器或插件板)组合而成,所有模块的对外接口都按规定标准设计。
组成系统时,若模块是台式仪器,用标准的无源电缆将各模块接插连接起来就构成系统。
若模块为插件板,只要将各插件板插入标准机箱即可。
组建这类系统非常方便,虽然首次投资大,但有利于组建大、中型测量系统。
13. 闭环控制型是指应用于闭环控制系统中的测试系统,过程的自动控制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环节:实时数据采集、实时判断决策、实时控制。
14. 通过讨论频率范围、动态误差与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关系达到两个目的:①根据信号频率范围及测量误差的要求确立测量系统。
②已知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估算可测量信号的频率范围与对应的动态误差。
15.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卫生监测检验方法科研协作组和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科研协作组出版了《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提出了168个毒物项目203种分析方法,有的已成为国家标准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试验方法》提出47种有害物质,95种分析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可以作为参考。
16. 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监督检查中,专项检查按照统一检验方法、统一检验仪器、统一检验结果判定规则的“三统一”原则,组织全国150个国家级食品类质检中心和实验室对全国液态奶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又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检验机构进行了确认。
17.GPIB(General Perpose Interface Bus) 测试系统是一种通用接口测试系统,该接口在功能上、电气上和机械接插上都按国际标准设计,内含16条信号线,每条线都有特定的意义。
即使不同厂家的产品也相互兼容具有互换性,组建系统时非常方便,拆散后各仪器子系统又可作单台仪表独立使用。
一块GPIB接口卡可带多达14台仪器18.VXI总线系统是机箱式结构,即插即用系统。
系统的组建和使用越来越方便,它的高速率传输、模块式结构不仅使得仪器结构紧凑、小巧轻便,更使得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集成式虚拟仪器变成现实。
19. 闭环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测试系统,应用于大规模、现代化生产中的主要形式,是正在发展中的现场总线(Fieldbus,CAN bus)中的智能仪表、设备。
20.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主要有三种形式: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复频域中的传递函数、频域中的频率特性。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由其系统本身固有属性决定,所以只要已知描述系统动态特性三种形式模型中的任一种,就可以推导出另两种形式的模型21.常见测量系统都是一阶或二阶的系统。
任何高阶系统都可以看作若干个一阶和二阶环节的串联或并联。
因此,分析并了解一、二阶环节的特性是分析、了解高阶复杂系统特性的基础。
22.标定时通常选定两种形式的输入信号:正弦信号与阶跃信号。
23. 测定系统动态特性的表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频率特性;第二种是阶跃响应特性,即系统对阶跃输入的响应(输出)特性。
后者多用于温度、压力等非电量作为输入量的系统,因为获取随时间作阶跃规律变化的非电量信号比作正弦规律变化的非电量信号要容易得多。
24. 当灵敏度为定值时,测试装置就是线性系统。
25. 无论以何种方法划分误差,最终都可归结到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这三大类误差的范畴。
26.被测量的真值是测得值的数学期望值,即当测量次数为无穷大时,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会依概率收敛于期望值。
但在实际测量中,只能是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使所得算术平均值逐渐接近被测量的真值。
同时,有限次测量所得算术平均值还是一个具有随机性质的在真值左右摆动的数值,而绝不能等于它。
根据数理统计学也可证明:算术平均值是被测量值的最佳估计值。
27.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其他辅助部件组成28. 重复性表示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的程度。
多次按相同输入条件测试的输出特性曲线越重合,其重复性越好,误差也越小。
传感器输出特性的不重复性,主要由传感器机械部分的磨损、间隙、松动、部件的内摩擦、积尘以及辅助电路老化和漂移等原因产生29. 电阻式传感器中的传感元件有应变片、半导体膜片、电位器和电触点副等。
由它们分别制成了应变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电位器式传感器和电触点式传感器等。
其中,电触点式传感器目前已极少应用30. 半导体材料受到应力作用时,其电阻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
其是因在外力作用下,原子点阵排列发生变化,导致载流子迁移率及浓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由于半导体(如单晶硅)是各向异性材料,因此它的效应不仅与掺杂浓度、温度和材料类型有关还与晶向(晶面的法线方向)有关。
31. 压阻式传感器的最大缺点是温度误差较大,故需温度补偿或在恒温条件下使用。
32. 电位器电阻元件通常有线绕电阻、薄膜电阻、导电塑料等。
33.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线圈自感或互感的变化实现测量的一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