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期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分子热运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5.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体积、状态。
6.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7.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符号c,单位为
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
8.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2、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是4.2×103J/(㎏·℃)。
主要表现: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我们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取暖用。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
夏天,太阳晒到海面上,海水的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人们住在海边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沿海气温降得不是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又不觉得特别冷。
9.吸热公式:Q吸=cm(t-t0),
10.放热公式:Q放=cm(t0-t)
11.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能量做功的机械,叫做热机。
常见的热机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
机等。
12.汽油机工作四冲程:
13.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是:J/㎏。
14.(1)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燃料的种类;
②燃料的质量;
③燃料是否充分燃烧。
(2)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其中m为燃料的质量,q为燃料的热值。
15.热机工作时,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1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流与电路
17.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8.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溶液、石墨等。
2.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等。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19.
1.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组成了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
2.三种电路:
(1)通路: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引起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
(1)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2)常见的元件及其符号:
(3)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电路图中导线没有长短之分的原则。
4.电路的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
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中的开关控
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20.1.概念: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的物理量,常用符号I表示。
2.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
4.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5.电源外边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6.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2)电路为通路
7.测量:
(1)仪器:电流表;
符号:。
(2)方法:
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8.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I2=…=I N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I总=I1+I2+…+I N
三、电压电阻
21.1.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提供电压。
2.符号:U
3.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4.其它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V”。
5.单位换算:
22.1.电压表:测量电压的仪表。
2.电路符号:
3.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2)连接电压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3.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即U总=U I+U2+……+U n。
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都相等,且等于并联电路两端总电压,即:U总
=U I=U2=……=U n。
24.电阻
1.物理意义: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
3.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金属导体的电阻一般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5. 1.定义:能改变接入电路总电阻大小的元件叫做变阻器。
2.原理:利用电阻的大小随导体长度改变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3.种类:滑动变阻器、变阻箱旋盘式、插入式)、电位器。
4.滑动变阻器:
(1)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2)符号:
(3)使用:①能使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②不能使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③“看下不看上”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