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1.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型综合分析(见表1-1),2006年,南沙区人均GDP达4.12万元/人*。
(按当时国家外汇牌价7.8:1美元折算,为5480美元/人,如果按世界银行有关购买力评价法3.3:1美元折算,则为12488美元/人)。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历史,三次产业比重10%南沙区自1993年5幕,特别是2001著成就。
2005年4的工业区,使南沙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迈入崭新阶段,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00年的17.3:60.5:22.2转变为2005年的6.3:72.1:21.6,而且至2006年中期三次产业结构已达到4.65:78.23:*根据广州市南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2006-2010)的有关指标推算南沙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17.12,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模型和世界工业化发展阶段规律判断,南沙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已进入了工业化加速阶段并已有向工业化成熟阶段迈进的趋势。
2.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判——以重型化的第二产业拉动发展(1)总体结构——第二产业急速增长近几年南沙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0亿元,接近全省的0.8%,珠三角的0.98%,广州市的3.5%。
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占全广州市的份额为5.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以上,已接近珠三角2005年的平均水平,是广州市同年指标的65.4%(见表1-2)。
南沙区的经济实力不只表现为量的扩张,质也发生深刻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7.3:60.5:22.2优化为蕉、蔬菜等)、水产养殖业和园艺业为主。
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南沙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不适应第二产业高速增长需要。
(2)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1) 七大现代化产业框架自2002年实施“产业起步、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以来,南沙的产业得以迅猛发展。
“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1.9%,已初步形成以汽车、钢铁、造船、重型机械装备、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及港口物流等七大现代化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框架。
2)五大支柱行业2006年,五大支柱行业支撑着南沙工业迅猛发展,其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是:石化、汽车、电力、燃气生产和供应、纺织等工业,合计产值101.7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表1-2 南沙区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较65.8%,支柱行业中重工业占据了80%以上分额,可见重型化十分明显。
而石化工业在五大支柱行业中占有将近1/3的份额,汽车占有1/5的份额,行业主导特征十分明显。
3)三大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接关系。
●临港工业体系港口、物流、石化、钢铁产业建设已经起步,成为南沙经济发展引擎。
至2007年4月南沙港区累计已完成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
广钢集团JFE180万吨冷轧项目和80万吨热镀锌钢板项目作为南沙钢铁产业的领头羊开始建设。
珠三角最大的石化码头—南沙小虎石化码头已正式投产,以及泰山石化、新日本石油项目均标志着广州南沙石化基地即将进入投产阶段,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在洽谈之中。
●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在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制造、行走工业(汽车、造船)、核发电装备制造等行业也已起步,装备制造基地初呈雏形。
在工业总值475亿元中,汽车工业产值175.63亿元,占37.7%,装备制造业产值210.7亿元,占44.35%。
汽车工业方面广州丰田30万台整车首期项目和50万台发动机二期、35家汽配企业、汽车滚装船码头、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等已正常投产运营或开始建设;重型机械装备工业方面,广重海瑞克隧道机械、三菱重工东方燃气轮机和东方电气核电承压设备制造项目均已投入试生产。
●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通讯、光学仪器、生物试剂、电子信息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7.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33.8%。
已建成医药中间体研发中心、新型节能光源研发中心。
核电设备研发中心、港客达8个研发中心低温多晶硅项目建设正在推进,积极筹备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国际研发中心,区域创新体系足部形成。
(二)空间特征——向基地、集群模式迈进上版《南沙地区发展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南沙地区第一部具有地方法规意义的规划。
奠定了南沙区城市建设的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框架,指导了南沙现代化城市布局。
产业发展受其引导,向基地、集群模式迈进,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北部为汽车和重型装备工业、中部为新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南部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钢铁、石化、造船)的南沙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南沙产业集群优势。
(三)发展历程——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南沙区产业结构的演变需追溯的历史并不长,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①“农渔业经济”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开始起步,第三产业是消费性的。
1984改革开放前至1993年被确立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前的南沙即属此阶段。
②“前工业化经济”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虽明显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的比重急速上升,但未及峰值,结构类型未达高度化。
南沙1996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1.80亿元,在当时的番禺区各镇中仅居中游地位。
1993-2001年的南沙处于该阶段。
当时第二产业拥有的行业类型包括造纸、纺织、制衣、橡胶、建材、电子、电镀、皮革、五金、印染及各种轻工业等。
③“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经济”阶段:该阶段已基本完成“脱农化”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降至极低,不足10%,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基本处于产值结构的峰值阶段,但在质上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吸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的能力还比较弱;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低于第二产业。
南沙自2001年7月进入该阶段。
开始快速的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比重不断增强,仅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过程。
(四)成因机理1.广州因素——依托广州、靠倚香港、多元引进(1)依托广州产业转移广州作为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南沙发展的强有利依托。
南沙已成为广州产业扩散的主要地区,是广州产业的重要延伸地。
目前南沙区的工业结构可视为广州市工业结构的局部缩影,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南沙七大产业、四大基地的构建很大程度都是依托广州原有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壮大的。
(见表1-3)表1-3 广州市近年产业转移扩散部分项目简表可见,南沙的产业发展根植广州、依托广州,未来仍将依托广州逐步壮大成为广州基础产业基地。
(2)利用城市品牌优势依托广州城市品牌,技术支撑、外资投资,面向国内消费市场而发展的产业,如广州本田汽车项目、广州钢铁集团与日本JFE钢铁株式会社合作的180万吨冷轧钢板生产项目、滚装船等,销往国内各地市场。
2. 港口因素利用广东的港口优势,靠近资源输入地,与东南亚及非洲等资源富集地相近,输入重要资源如中东的石油、东南亚森林资源(造纸),发展造纸厂,石化产业、钢铁工业等,生产产品销往国外,也销往国内其他省3. 区位因素处于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几何中心,临近香港,与周边广阔的加工产业区毗邻,便于上引下联,发挥区位优势。
近年南沙利用港澳窗口,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在众多的投资者中,香港资本进入南沙的投资列第一位。
其中,霍英东投资大陆50多亿元,26亿元投给南沙。
港资入注南沙呈现多元的趋势,在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娱乐业、商贸业和港口业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南沙区二三产业的发展。
4. 其他因素2002年以来,南沙地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96个,其中外资项目140个,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内资项目56个,总投资42亿元。
2005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5个,合同利用外资5.04亿美元;新批内资工业项目14个,投资总额11.75亿元;重点筹建项目53个,涉及投资总额39.68亿美元。
2005年,南沙引进‚三资‛项目近300个,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0多个,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16个,超1亿美元的6个;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6家。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美国通用、德国巴斯夫和日本名幸等企业都已落户南沙。
(五)存在问题1. 起步较晚——总量规模小南沙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从2001年设立南沙开发建设指挥部始至今还不足6年,而且产业的发展多以项目建设为主,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总量规模仍较小,在当前区域中的重要经济地位还没有得以凸显。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0亿元,仅接近全省的0.8%,珠三角的0.98%,广州市的3.5%。
工业总产值475亿元,仅接近全省的0.96%,珠三角的1.23%,占全广州市的份额为5.86%。
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工业总产值在广州市区中的总量都是最低的。
2. 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滞后从产业结构构成看,虽然南沙区的工业化已非常明显,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5%以下,但200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广州市、珠三角相比则呈现明显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仅为17.12%,珠三角第三产业比重2005年既达到46%,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在2006年更是达到57%以上,南沙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其目前所处的地位不符。
3. 依托项目——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间未能以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专门化生产部门、辅助性服务部门与地方性服务部门相配套的较强增长极;广东省珠三角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产业 6.1 3 2.4 4.65 第二产业42.2 51 39.87 78.23 第三产业51.7 46 57.73 17.12 表1-4 广东省三大产业结构比较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捷径引鉴——国内外临港城区产业发展实践启示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专业化产业园或综合型滨海新城,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是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南沙产业在未来发展演进过程中,将遇到多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需在规划中加以重点思考。
针对不同情况,我们分析一些相关案例加以借鉴,分述如下:(一)产业链选择问题的相关案例1. 鹿特丹临港工业园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商业和金融中心。
荷兰政府于二战后开始重视港口的恢复和发展工业。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西欧经济的发展,使鹿特丹港先后兴建3个大型港区和工业区,即鲍特莱克区、欧罗区和马斯平原区。
这也促进石油、矿石、散粮、集装箱船舶装卸及船舶大型化发展及相应的大型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炼钢厂等相继建设。
从1970年开始,港口的吞吐量逐年增加,2000年居世界第1位,而装箱吞吐量列世界的第5位。
鹿特丹港区拥有集装箱码头(包括多用途码头),铁路、公路疏运发达,计算机管理比较先进。
散货装卸码头,海运码头和内河码头配套,堆场、货棚、粮食筒仓的容量均很大。
特种货物装卸码头、滚上滚下码头(渡轮)、油轮码头,共有泊位7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