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 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 程.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6 、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 它不能主动完成, 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8 、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 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 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 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 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 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 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 肌肉的长度缩短, 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 如静止,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 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人体通过中枢命令, 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 髋,膝, 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 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19、社区性步行: 是指可以借助踝- 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
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21、Raimiste 现象: 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
22、技巧性活动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25、心功能康复: 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 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 ,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
二、简答题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 2 )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3 )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1). 主动运动: 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 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 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 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 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 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作重力牵引, 重力以引起一定的紧张或轻度的疼痛感觉, 可以忍受, 不引起反射性痉挛为度.(5)持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关节活动幅度一般从无痛的可动范围开始,以后酌情扩大.(6)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2、简述主动运动的类型?1)等张收缩 2 )等长收缩3 )特殊主功运动(传递神经中动. )3、【】简述增强肌肉力量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一)渐进抗阻训练的方法,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相同,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等,但方向相反(二)短暂等长运动练习:徒手等长运动、肌肉固定练习、利用器具(三)短暂最大负荷练习(四)利用CYBEX进行的等速练习;(五)利用运动进行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主动运动训练方法):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位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4、简述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原则?1)独立转移2 )辅助转移3 )被动转移5、简述肌肉牵伸作用及临床应用?肌肉牵伸作用: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 )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调节肌张力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提高肌肉的兴奋. 性6、简述肩部肌肉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1)长轴牵伸2)分离牵伸3)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3)增加肩后伸活动范围5)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6)增加肩旋转活动范围7)增加肩胛骨话动范围7、简述关节松动技术中的手法分级标准?一共分为5 级:第1 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震动; 第2 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最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这是一种高难度技术.8、简述关节松动技术的临床应用指征?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性关节制动等. 对进行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术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最佳适应症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性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9、简述肌力下降的原因?(1)年龄增大;(2)废用性肌肉萎缩;(3)神经系统疾病;(4)肌原性疾病.10、简述肱二头肌的解剖特点与功能?解剖特点:肱' 二头'肌位于臂前皮下,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短头在内侧,起自喙突尖。
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关节囊下行于结节间沟内功能:肱二头肌收缩时使肘关节屈起. ,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也能轻微屈肩关节'11、简述影响平衡功能训练的因素?(1) 视觉 ;(2) 前庭蜗功能 ;(3) 本体感觉效率 ;(4)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5)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 视觉及空间感知能 力 ;(7)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 肌力与耐力 ;(9) 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12、简述平衡训练的原则?(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 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4)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5)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6) 从训练时睁开眼过度到闭眼 ;(7) 破坏前庭蜗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 体平衡 .( 注意, 平衡训练的顺序是由易到难 )13、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肌力 2)平衡能力 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 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 5) 中枢控 制具有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协调性以及个体差异性 .16、简述自然步态的基本要素?合理的步行步长 (50-80cm);步幅(一般为步长的两倍 );步宽(8+-3.5cm)足角(6.75 度)步频(95-125steps/min) 步速 (65-95cm); 步行周期 (1-1.32s); 步行时相 .17 、简述 Bobath 疗法的治疗原则?(1) 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 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 ;(3) 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 将患者作伪整体进行治疗 .18、简述 Brunnstrom 关于偏瘫恢复 6 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 : 出现驰缓状态 第二阶段 :出现联合反应 第 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 第四阶段 :共同运动期 第五阶段 :分离运动初期 第六阶段 :协调性运动期 首先是急性期患肢处于持续弛缓状态 ,无任何运动 (I 期); 随着恢复的开始 ,患肢出现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最小的随意 运动反应 , 痉挛出现 (II 期); 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 ,显示有关节运动 , 痉挛进一步加重 ,达到高峰 (III) 期); 之后共同 运动模式逐渐减弱 ,分离运动出现 ,多种运动组合变得容易 ,痉挛减少 (IV 期); 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 ,可较好地完成 独立运动及难度更大的组合运动 ,痉挛继续减少 (V 期); 最后,痉挛消失 ,可完成每个关节的运动 ,协调性接近正常 (VI 期). 1 9、简述感觉与运动关系?20、简述PNF 基本技术与程序中对阻力的表述?阻力的施加要与患者的状况,动作的目标相吻合。
阻力应是患者能接受的,可平稳移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最大阻力, 而不是治疗师的最大力量,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仅仅是轻微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