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古生物复习要点

最新古生物复习要点

古生物复习要点(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什么是指相化石?什么是标准化石?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石标准化石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代的化石,一般需具备4个条件:1.演化快,地质时代分布短;2. 地理分布广,有利于大区域地层对比;3.特征清楚,易于鉴定;4.数量多,容易寻找(2)以三趾马化石为例,概述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哪些条件?1.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 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

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 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

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 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4)蜓壳的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且指相。

(5)四射珊瑚硬体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生态意义:根据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6)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和鳞板(或泡沫板)。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和中轴(或中柱)。

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7)头足纲菊石类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8)三叶虫背甲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小达尔曼虫(9)腕足动物壳体构造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Lingula舌形贝Cam-Rec.Sinorthis中国正形贝O1Yangtzeella扬子贝O1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C-PYunnanellina小云南贝D3Cyrtospirifer弓石燕D3Stringocephalus鹗头贝D2显生宙5次重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1,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2,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集群灭绝3,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4,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群集灭绝5,白垩纪-古近纪之交集群灭绝(12)伊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山旺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

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中期陡山沱组。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殖,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寒武纪早期,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关岭生物群(Guanling Biota)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乡,形成于距今约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完好保存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等,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珍稀生物群。

对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研究古海洋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河动物群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一个繁盛的生物群。

这一生物群初始以“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为代表。

中国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包括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两个地层,共跨越约1800万年。

这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含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颌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山旺动物群山旺生物群遗迹产于山东省临胸县东部解家河盆地的中中新世早期的以“万卷书”闻名国内外的山旺组硅藻土层中。

地层内保存了各种精美的动植物化石,素有“化石博物馆”之称。

山旺生物群是研究中国东部自新生代以来生物群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佐证。

(13)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14)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答:一、生物标志:1、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2、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二、物理标志:主要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等。

颜色:浅色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下,暗色岩石形成于深水或静水和还原条件下。

沉积物结构:一般来说粒度、圆度高,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较高能量的沉积条件,反之则反映较低能的水环境。

原生沉积构造:波痕是流水、波浪或风作用于非黏性沉积物表面留下的波状起伏的痕迹。

冲刷痕和刻压痕是重力流沉积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暴露构造通常反映沉积盆地边缘间歇性暴露条件,平行层理是高流态条件下的沉积,水平层理反映静水条件。

板状交错层理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楔状交错层理形成于冲洗作用,进退潮流作用形成鱼骨状交错层理。

块状层理反映未经分选的沉积物经快速堆积形成,均质层理反映单一成分的快速堆积或生物扰动破坏原生层理所致。

粒序递变层理一般认为由牵引流作用形成,粗尾递变一般认为由重力流作用形成。

准同生变形构造发育于快速堆积或具有原始倾斜的沉积层中。

鸟眼构造形成于潮坪环境古代叠层石主要形成于潮坪等浅水沉积条件。

三、岩矿标志:1、沉积物的结构组份可以反映其沉积历史、物源及沉积介质的特征。

如纯净石英砂岩形成水浅高能条件,鲕状灰岩形成于水质清洁的动荡的浅水环境2、自生矿物指沉积期货同声期形成的原生矿物,他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如海绿石、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浅海成绩环境。

四、其他标志:沉积相的纵向变化序列,横向变化关系及沉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在沉积相恢复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15)河流沉积模式看普地(16)三角洲沉积模式是河流与海(湖)盆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

其沉积特征和生物群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

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的陆上部分。

包括分支河道砂质沉积和泛滥平原上的粉砂、粘土和泥炭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

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水平面以下,三角洲向海推进的前坡。

3、前三角洲(底积层):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海(湖)的方向上。

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前积层底部明显的下超形态。

因而,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反旋回序列。

(17)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18)地层穿时普遍性√由于搬运介质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作用,使得沉积物发生横向堆积,随着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也就是说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总是不一致的,或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斜交的,这种穿时性在岩石地层单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

(19)地层的接触关系1、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

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2、角度不整合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20)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岩性、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的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三维空间岩石体:群、组、段、层(21)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期中的时间划分单位:宙、代、纪、世、期、时(22)GSSP和GSSA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

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和地科联,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典型或标准。

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23)地缝合线及其特殊地质记录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是板块边界之一。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24)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为洋壳海盆由开裂到闭合的发展模式胚胎期:陆壳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未出现海洋环境,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陆壳进一步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如红海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因而大洋面积迅速扩大,如大西洋衰退期:尽管大洋中脊仍继续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最终导致两侧陆壳相互逼近,期间仅残留内陆海,如地中海。

(25)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分别是什么?加里东构造阶段(Z-Pz1);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印支构造阶段(T);燕山构造阶段(J-K);喜马拉雅构造阶段(Cz).(26)中国早古生代生物界、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基本特征早古生代生物界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

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