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家的名言
1 用笔须手腕轻虚。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唐.虞世南《笔髓论》
2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
清.
秦祖永《绘事津梁》
3 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4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
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
5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
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
便宜。
唐.李世民《笔法诀》
6 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
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
此皆用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
清.朱和羹《临
池心解》
7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
正传》
8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
9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10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
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
11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2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13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
名《永字八法》
14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5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16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
17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8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
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
19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
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
所忌也。
南宋.陈僬《负喧野录》
20 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
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清.梁章距《学字》
1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为上,法于
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
清.张庚
2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写真密诀》
3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清.刘熙栽《艺概》
4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
宋苏轼《东坡题跋》
5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清.恽寿平《欧
香馆画跋》
6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7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刘熙栽《艺概》
8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
清.王原矜
9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唐.张怀灌《书艺》
10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11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清.恽
寿平《香馆画禅》
12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清.蒋骥《传神秘要》
13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刘熙载《艺概》
14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15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
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
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明.丰坊《书诀》
16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
清.吴历
17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
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唐.张怀灌《文
字论》
18 书法惟风韵难及......。
清.左因生《书式》
19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唐.张怀灌《书议》
20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
《书法三味》
1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
唐.张怀灌《书断》
2 凡书贵有天趣......。
明.孙《书画题跋》
3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4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
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
清.刘熙载《艺概》
5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
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6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
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
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7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
明.
李日华
8 四.笔墨技法熟而后巧
9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
欧阳旬《用笔论》
10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
11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
12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
13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
14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
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
世臣《安吴论书》
15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6 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
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
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17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9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
20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如屋
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