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

案例库案例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在中央电视台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儒雅、文静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颁奖台,她就是被称为“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

她用区区600字,粉碎了一个股市帝国的神话!为国家挽回的经济和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刘姝威:1980年3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在陈岱孙、厉以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86年12月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刘姝威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地卷入了后来震惊全国的“蓝天事件”的。

2001年,她正在潜心写作《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

当时,银广夏、麦科特、红光等一系列虚假会计报表案件,给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相关分析技术识别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整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刘姝威尽可能比较分析更多的案例。

当她在网上搜索到蓝田集团公布的财务报告后,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结果让她十分震惊。

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倍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蓝田,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_1.27亿元。

也就是说“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由此,刘姝威得出结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中国蓝田总公司始建于1980年7月,曾经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斥资2亿元的费用,长时间地插播“野藕汁”、“野莲汁”的广告,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仿佛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典型,一个以养殖、饮料和旅游为主的企业。

在不到10年间,它就创造了总资产规模增长近10倍,总资产达220亿元的奇迹。

据说是有希望进军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

一个内地欠发达地区,以农副产品起家,且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效益的企业,的确创造了中国农业的“动人神话”)。

从10月9日到10月26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分析后,刘姝威动笔撰写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的文章。

文章当天就在印数仅有180份,读者为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司局级以上领导的《金融内参》发表。

12月13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诉刘姝威“该文所述事实完全失实”,属“捏造事实”。

请求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与此同时,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两个首脑人物“登门造访”;恐吓电话和电子信件接连不断。

(瞿兆玉:曾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后弃官回故乡经商。

靠着他一点点小聪明和股票的投机性,成为湖北省直至全国的经济巨头、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著名人物。

后来,以瞿兆玉为首的蓝田公司及主要人物受到了有关司法部门的收审)。

刊登那篇600字“惹事”文章的《金融内参》,也急忙发表“本刊启事”——《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

四面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110”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田没有撤诉。

被涂抹上悲壮色彩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

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被法院驳回。

一个文弱、普通的知识女性,面对前所没有的恶势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伤、不委屈。

但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刘姝威还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与义务。

已经过去的2002年,赋予了刘姝威多项荣誉,如中央电视台“2002经济年度人物”、中央电视台“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和“2002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

”感动了中国的刘姝威感动地说:其实,我得到的太多了,真的,太多……问题:试从管理伦理的角度分析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为。

案例二大宇神话的破灭昔日的大宇集团曾是韩国的五大财团之一,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中历史最短的新兴集团。

大宇集团发展之迅猛令人惊奇,但其解体速度之快令业人惊叹。

大宇集团创办于1967年,创办人为金宇中。

创业之初,金宇中只不过是一个纺织品的推销员。

但是,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大宇变成了一个总资产曾高达650亿美元,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的商业帝国。

在其辉煌时期,大宇拥有600多家海外分公司,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迅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产业,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的迅速崛起与扩张,使其曾成为韩国企业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多年来,韩国人将大宇的成功称为“大宇神话”。

然而就在1999年的8月16日,大宇集团的一份声明,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这份声明表示,大宇将出售其下属的25家企业还债(仅保留6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这表明大宇已经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大宇集团坍塌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除了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外,与韩国的经济干预政策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韩国的经济政策就是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政策。

政府往往选定特定的产业,以集中贷款的方式培育大企业,以致银行贷款过于集中,出现了韩国特色的“财阀经济”。

正如韩国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韩国经济只不过是受大财阀所左右的经济。

大财阀的另一个特点是负债率过高。

如从1963年到1971年韩国制造业的负债率增长了4倍多,由92%增长到394%。

在大宇帝国坍塌前,大宇集团的自身资产为168亿美元,而负债为598亿美元,负债率高达355%,这既是该集团推行以债养债、借债发展战略的结果,又是韩国政府不合理干预与放纵的结果。

大宇帝国的坍塌打破了人们对日韩大企业模式的崇拜。

同时,使人们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不重蹈大宇的覆辙。

“大宇神话”的破灭是有其必然性的。

因为这个神话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它并没有坚实的根基,就像一棵根扎的不牢的大树,从外表看,无论怎样挺拔,无论怎样伟岸,只要风暴一来,它必然会被连根拔起。

大宇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来骗取银行及公众对它的信任,而它完全依靠举债来扩张导致了企业的破灭。

这种片面追求企业的规模、盲目扩张的做法现在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扩张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必须以效益为扩张的指南,而不能只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虽然大宇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创出了很大的品牌,也可以评出几十亿、几百亿无形资产,但只是大厦的外表,它再辉煌、再宏伟,离开了稳固的根基,它也不能不倒。

何况品牌是无形资产,而债务却是有形资产,只有当企业发展顺利、市场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这些无形资产才能发挥效用,一旦企业遭遇危机、经营出现困难时,这些无形的东西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问题:1.从大宇帝国倒塌事件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大宇的战略管理有什么问题?2.如何理解扩张与发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案例三:不同的领导方式Y工厂是巴杰特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经济轿车分部的六个装配厂中最大和最老的一个。

最近它的绩效不理想,厂长威克先生受到总管理处的很大的压力。

威克是位受人尊敬和有能力的领导,他是通过艰苦的道路逐级升上来的,技术高超,工作勤奋,Y厂在他的领导下一直相当出色。

现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危机接踵而至,经济轿车的需求快速增长。

生产线的速度.加快了,开始了3班操作,新工人(主要是移民)大量增加,一大批管理人员不得不被派到新的岗位上去。

这种情况使威克麻烦不断。

一天,他在工厂里进行例行的巡视时,亲自命令一个工段的工长,改变仪表板的装配程序,他认为这样能加快操作。

但生产经理阿伯格女士认为新程序扰乱了整个生产进度,她向威克提出关于装配程序的新建议,想协调威克和她的计划,可是威克先生的反应非常粗暴,并且吩咐她必须按照他的命令办。

当威克看到车身装配线的生产周报表以后,大发脾气,威胁工长乔根先生说,如果产量不能提高的话,就把他解雇。

乔根联想到在两周之前已有一工长被解雇了,就急忙摆出他面临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设备陈旧失修,新工人没有经验,乏味又缺少革新的工作结构,然而没人愿意听他的意见。

一天,由于电力公司出了故障,供电中断。

电力公司修复电网至少要用一周时间。

威克一向不主动依靠委员会会议来治理工厂,但这次他不得不召开一次生产经理和工长会议。

会议决定暂停生产,并且争取工长支持,将两天的带薪休假改为只发一半工资。

可是公司总管处否决了威克的建议。

坚持认为产品极好,生产不能停止,要求买一台流动式发电机组。

威克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他刚传达完总管理处的意见,引起一片不满。

大家认为买发电机组开支很大,而且还给工人和管理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同时,大家认为上边在粗暴干涉他们厂内的事,上边在不了解情况时,还强求他们听取指示。

大家责怪威克先生不能像其他厂的负责人那样,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有一些管理人员还进一步埋怨说,威克先生的头等大事就是传达总管理处每天发出的工作指示。

各个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不满总管理处的包办代替行为。

他们发牢骚说,现在简直不让他们干本职工作。

这样下去,他们将被迫从自己的部下那儿收回一些合法职权,干预他们的业务,从而使全厂各级领导犯同一毛病。

为了压倒下面的反响,总管理处争辩说,Y厂的问题是威克先生缺乏控制力,而不是由于什么设备陈旧、工作乏味,以及工人没有经验等。

由于不满威克的业绩,总管理处决定由雷曼女士来代替他。

雷曼女士提出了就职条件:在一段时间内,必须由她全权管理自己的事务。

总管理处答应了这一条件。

雷曼女士从一接任就指出,她不同意总管理处认为应当裁员的想法,她要给每个人机会以充分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她任期内,全厂上万职工中被解雇的只有极少几个人,她向总管理处申请资金,使工厂现代化,而首先建造的是供生产工人使用的自助餐厅和洗手间。

午餐时她亲自上自助餐厅,跟工人、工长和下级管理人员打成一片。

她倾听他们的抱怨,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鼓励班组开会来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参与她的长远规划,并为防止日常危机进行协商。

雷曼女士的工长们经常非正式地开会。

增强了横向联系,她为职能人员和生产第一线人员安排了不断解决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职能人员知道他们为生产第一线提供的服务是怎样的不中肯和只顾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