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欧阳修是著名的史学家,其主编的《新唐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历史渊源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的李氏在编纂族谱时无一例外的都会把这篇文章列入进去。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对李氏历史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他所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对李崇以前世系的记载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之处。
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其中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氏出自嬴姓。
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生益”的记载有误。
对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娶少典(黄帝部落)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乙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
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
这两段记载的意思是:女修是帝颛顼的裔孙女,生子大业(大业父亲不知姓名),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大费(伯益)。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明显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1)、《史记》记载颛顼在世系上是大业和伯益的母祖,而不是父祖;《新唐书》记载颛顼是大业的父亲。
(2)、《史记》记载女修是大业的母亲,女华是大业的妻子、伯益的母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女华的父亲。
(3)、《史记》记载大业是伯益父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伯益的曾祖,多了两代人。
(4)、《史记》没有记载皋陶,《新唐书》记载皋陶是伯益父亲。
(5)、《史记》记载“颛顼—佚名—女修—大业(女华为大业妻子)—伯益”的世系,《新唐书》记载“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的世系。
正因为这段历史无法定论,著名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皋陶),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他在这里就只说皋陶是颛顼之后,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2、《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皐陶)生益,益生恩成”的记载有误。
(1)、皋陶与伯益的关系《史记•秦本纪》称:“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与禹平如土”。
《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伯)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
禹于是乎让(伯)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从上面记载中可以看出:皋陶和伯益都是舜、禹时期同一个时代的人!依据氏族社会的传统,华夏部落联盟的权力部门是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由各个有代表性的部族来分别承担的。
如果皋陶与伯益是父子关系的话,是不可能同时进入华夏部落联盟权力中心的。
在先秦典籍中未发现皋陶与伯益为父子的记载。
正因为如此,作为史学家的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历夏、殷之季。
其后理征”。
他在这里就没有说皋陶和伯益是父子关系,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伯益是皋陶儿子的说法,始见于汉代,一些学者在注他书或自著时皆认为伯益为皋陶之子。
此说法肇端于刘向的《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
”史学家班昭作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业即皋陶的说法即本于此。
这本身带有十分浓厚的神话成分,实难以令人置信。
在洪水滔天的灾难面前,一个年仅五岁、乳臭未干的孩童,其自身尚待成人护佑,更遑论佐禹治水?而伯益在佐禹平水土时已是壮年。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归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尚书·尧典》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大会上,又推荐伯益作“虞”官,掌管山泽,调训鸟兽。
按照《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记载推算,舜年五十八而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
又三年之丧后,禹践帝位。
禹在位十三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
屈指算来,伯益仅在舜帝之时,即为官三十九年;帝舜崩后又三年之丧,又追随辅佐帝禹十三年。
如此,除去帝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帝舜以来合计为政已达五十《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记载中透路出的信息是:李宗封于段干,并没有说李宗就是段干木!也没有说改李姓为段干姓!退一步讲,既然是“因邑为姓”,那段干氏名称也应该是在李宗之后而不是从李宗本人开始,其时间必当在段干木之前,由此本身就可以证明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只是后人误以为其后代以段干为姓,刚好这个时期有段干木,就误以为是其后代了。
另外,段干木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终身不仕,历史上也没有做过魏国的将军,而《史记》这里明确说李宗是将军,由此可见,段干木与李宗同在魏国的两个不同的人。
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是否定一致。
关于李宗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胶西王卬,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为胶西王。
十一年,与吴楚反。
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汉书》“(景帝)三年(前154年)……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
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胶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54年,李解作为胶西王卬太傅,年龄应该在45岁左右,那么李解出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5年前后,根据“宗—注—宫—佚名—佚名—佚名—假—解”的世系,李宗与李解相差7代,考虑到这一时期结婚年龄普遍偏早,代差年龄在22岁—25岁之间,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380年之间。
在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统治时间范围之内(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关于段干木生卒时间,虽未见史籍确载,我们也可作合理的推断,《史记•六国年表》云:“魏文侯十八年(公元前407年),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轼”。
当时段干木名气很大了,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据此推断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前后。
《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卜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是孔门十哲之一,段干木、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
李悝(前455—前395年),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段干木出生于460年前后,与其同学李悝、吴起出生时间相差不大,刚好可以相互印证。
根据上面分析,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李宗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60年—公元前380年之间,两者出生时间相差在80年—100年之间,显然他们不是同一个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段氏,段干木之后。
一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干,因为姓”。
在这里就确指出了段干木与李宗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到了唐朝李延寿的《北史》“(耳)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
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
和《史记》表述上有差异了,回避了《史记》“宗为魏将”这句话。
他可能认为段干木没有在魏国做过将军,如果说“宗为魏将”那样就自相矛盾了。
由此看来,从李延寿的《北史》开始就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以至于后面史书也跟着误解了。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道“(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李氏族谱记载“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封于段,为干木大夫”不仅沿用了李延寿的这个错误,更是曲解了《史记》“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本意,把“封于段干”改为“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我们再来看看段氏是如何记载其世系渊源的,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段干氏,其渊源有两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段氏起源于嬴姓,段干氏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颇有渊源。
“段、干”本来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两个邑名。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的孙子叫李宗,是魏国的大将军,先后受封于段、干两个地方,故而得复姓,称段干氏。
有史学家就认为段干氏是李宗的后裔子孙合其封邑名而为姓氏,称段干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段氏,世代相传至今。
嬴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段干氏一族合谱。
第二种:段氏起源于姬姓。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
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
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其后代为了记念他,把姬姓改为段氏。
传到第五世为段干木,由此产生了段干复姓。
姬姓段干氏族人皆尊奉段干木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嬴姓段干氏一族合谱。所以在段氏家族中,其得姓始祖有两个人,一个是段干木,另外一个是李宗。
并列出共叔段到段干木之间的世系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本段氏家谱都有相同的记载):第一世:共叔段为段氏始祖。
生子公孙滑(春秋时期)。
第二世:公孙滑。
公孙滑生子定叔(春秋时期)。
第三世:定叔袭封一世卿(由周惠王郑历公请命王诏),生子段规(春秋时期)。
第四世:段规因为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承相,生子段干木(战国时期)。
第五世:段干木为战国初期魏国名士,名声很高。
生子段復环(战国初期)(一些家谱中记载为第七世,前面还有段丰、段涓两世)。
第六世:段復环任举参大政、拜国相。
生子段薜(战国初期)。
……第十五世:段颖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战国策•齐策一》载:“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段干纶曰:‘弗救则[且]我不利。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作为重要谋臣的段干纶此时年龄应该不会低于40岁,那么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93年,出生时间也比李宗早,再结合前面的段干木出生时间在公元前460年前后,这些都说明在李宗之前,段干姓就已经存在了。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段干木的世系和李宗的世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并且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把“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改为“李宗,字尊祖,魏封为段干大夫”(说明:李宗和段干木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