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课件PPT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课件PPT


——飞钱 ——邸店 ——柜坊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5、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 对宽松。
(1)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两宋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③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④交通:交通便利。 ⑤货币:纸币发行。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4、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 ②大运河的开凿。(交通) ③政局稳定,政策开明。(政治)
(2)表现: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飞 钱 又称便换,类似今天的汇票。唐后期出现, 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处进奏院 ,领取票券游走四方,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样 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 。
• 答案 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 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 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 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 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 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 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 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 的真实写照。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6、元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
(1)原因: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
种商品汇聚于此。
7、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商帮”出现。
(1)表现: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 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白银的作用 越来越大。③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
答案 古代城和市是分开的,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位置及时间
政府监管 发展变化
宋朝 以前
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设市令或
市长,对市场 交易进行严格 管理。
西汉长安城设 东、西市九处; 唐朝长安城设 东、西二市。
宋朝 时期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 市场交易活动不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时:
商业兴起,“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 制。
• “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什么? • A、商朝 B、商量 C、买卖 D、钱币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 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 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
西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二十
探究点1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材料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 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思考
材料反映了古代城市具有什么特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商业起源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 而曲折。 3、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大量兴起。 4、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朱仙镇
《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 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 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 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5)经济中心南移与城市布局呈相应变化。
被打破。
再受官府的直接
②早经市营、时夜间市限昼制夜被相打接破。,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 较大的市镇。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四大
2、古代著名的商业地区
商业
• 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名、镇
大都
汉口镇
• 市——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佛山镇
• 市镇——(宋)汉口镇、佛山镇、景景德镇
德镇、朱仙镇
答案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其中实力最强的是 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 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 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 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 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④
材料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思考 材料反映了明朝商业发展的新变化是什么?
实质上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朝廷认可是维护统治 的需要。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化与发展
阅读并归纳
西汉:长安城东西“市”九处 唐朝:长安设有“市”、“坊” 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 “草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 制) 夜市(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2、春秋战国时: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时期: 商业初步发展,但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1)发展艰难的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的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②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柜 坊 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的专营货币借贷和存放的场 所,这是银行的雏形,比地中海金融机构早六、七百 年的时间。
《李猛的困惑》 唐朝后期
益州(今成都)富商李猛,他想 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钱=6.4斤 )去长安买些西域药材(蜀道难难于 上青天),这么多钱应该怎么带?他 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到扬州,他应 将货物存在哪里?回益州他带回了扬 州丝,很好卖,于是他想扩大经营,可 是手头钱不够,怎么办?……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阅 读 并 归 纳 历史时期
概况
1、概况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
广州成为主要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贸港口, 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与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 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汉代的陆路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特点
①官府控制、垄断对外贸易。 ②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不计经济效益。 ③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
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
,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珍宝特产的需求。
(2)商业繁荣 ①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的原因:
②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③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时:“商人”的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
打破。 3、秦汉时期:初步发展,但比较艰难,总体水平 不高。 4、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5、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 宽松。 6、元朝时: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 7、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