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的成语初中文言文课文及诗词中的成语1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

亦,也。

乎,语助,相当于“吗”。

原意为:不也值得高兴吗?现常用以表示事态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2 温故知新:语出《论语·为政》。

温,温习。

故,旧的。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3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4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5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

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风光优美。

源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11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

源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1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14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16·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花瓣纷纷飘落。

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桃花源记》)17·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18·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19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

《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0·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21·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22·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23·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24·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25·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26·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

(《寓言四则》)27·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寓言四则》)28·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9·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

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0·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31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

源于《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2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错起落(筹,喝酒时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源于《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3·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35·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泰民安的景象。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6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7·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8·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9·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40·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4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4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44·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出师表》)45·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出师表》)46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源于《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7·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48、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

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49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指在伟大的事情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也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50贻笑大方:大方:指内行人、专家。

指被内行的人见笑。

(吾长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5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有关名人的成语典故: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汉代__刘向__在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一批策简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它保存了战国时期许多重要历史资料,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把它归入历史散文一类.文中有些寓言如__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亡羊补牢、引锥剌股、画蛇添足、两败俱伤、羽毛未丰、狐假虎威、门庭若市、惊弓之鸟、南辕北辙、反璞归真、狡兔三窟、安步当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__等也成为后人习用的成语.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出自《左传》的成语有哪些?《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1.退避三舍《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言归于好《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

彼此重新和好。

3.外强中干《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4.困兽犹斗《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5.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