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则天人物分析

武则天人物分析

武则天人物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才智过人、果敢深沉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后吕后,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清初的太皇太后孝庄。

但是她们都没有改朝换代,一生都是以后妃的身份干预政治,没有踏出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后一步。

如果说武则天与其他女政治家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性,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情商”。

可以说,武则天对这个世界,对当时的政治、人物、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她的人生道路。

同样是遭遇情感危机,吕后为刘邦移情别恋的事自怨自艾,武则天则利用丈夫唐高宗的性格弱点和愧疚心理,谋求政治上的更高地位;同样是作为幕后的参政者,北魏文明太后采取怀柔政策,以保证皇帝不会对自己的野心产生怀疑,更不会在日后对自己进行清算,武则天则采取高压政策,让名义上的皇帝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让这些傀儡失去与自己对抗的能力;同样是面对亲情与政治的冲突,孝庄太皇太后一直摇摆不定,试图在家庭关系与政治利益的平衡木上保持稳定,而武则天则毫无顾忌,使天平向政治一面倾斜,只要大权在握,丈夫、儿子、女儿都可以抛弃。

雁冀的《题乾陵无字碑》中写到:这里埋藏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但离开男子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爱与恨,难解分离。

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魅力过人的女人,她的魅力到底来自何处,她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本篇文章力求以真实的史料,站在心理学角度来来阐述武则天的心理世界。

后宫之地本就你虞我诈,不争也是争,“不进则退”这个词语恰到好处的形容了后宫的无奈,一个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保护自己,要如何全身而退,要怎样才能在每一个深夜睡得稍微安稳,走每一步都稍微安心踏实,那就要变强。

常常不是人想争斗,而是她不得不争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曾经尝过许多屈辱,她骨子里拥有反抗封建皇朝的精神,她不服气也不认输,她相信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才能不再受辱,我们都扪心自问,换做是我们,我们能认输吗?无法否认武则天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她所统治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给予保守的贵族沉重的打击,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减少赋役,社会安定繁荣。

武则天还大开志科,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用人从不看出身,只看其才华能力,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也激发了老百姓读书求知识的热情,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

郭沫若评价她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武则天为其次女。

受母亲的影响,善属文公书,醉心于诗赋文学,审美观上喜欢宏大壮美的事物。

此外,武士彟曾经经商,杨氏未曾生男,传统观念少,不甚重男轻女。

因此给武则天传授文化知识也是情理中的事,这在同龄人中也是不多见的。

武士彟去世时,武则天十二岁。

杨氏因为没有生育儿子的缘故,在家族纷争中屡屡处于下风,武氏兄长不仅对杨氏母女礼薄,杨氏因此一怒而带着女儿回到了长安,此后则开始了孤儿寡母的悲凉生活。

家庭的矛盾与不和给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笼上了一层阴影,使她变得有城府而又聪明多计。

童年时的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学上已经证实对一个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常奠定于早期经验。

在这样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大家庭里,一直承受来自部分亲属的压力,忍受他们的不礼和失礼,使她变得较为早熟和更有城府,甚至能权变、能忍耻,具有斗争性的人格,应该是不稀奇之事。

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常遭人忽视虐待,由此滋养了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个性,有很强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要求别人的完全屈从和臣服。

并以此武则天日后的杀子杀媳,这是家庭暴力的表现,要求儿子的绝对顺从,因而反抗欲较强的李弘和李贤被杀,反抗欲较弱的李显和李旦能够保留性命。

当然,这只是后话,但一个人的行为除了周围大的环境使然,也与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性和性格肯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心理状态、待人对事的态度必然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这种不甘居人下的性格正是她越走越远的原因,才会使她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实权在手的皇太后,而一定要登基为帝的完全掌控,而挡我者死则是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手段。

武则天的女皇之路,便是从她以当朝勋贵武士彟之女的身份,入选贞观天子的后宫才人开始。

史书记载当时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而铁槌,三匕首。

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槌槌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

狮子骢是千里马,一匹宝马价值连城,通常人不会因为它不受调训,就将它残害或是杀死。

武则天在这里表现的则大有女强人的姿态形象,呈现出主见鲜明、处事辛辣的特征,与唐太宗的处事格调完全不同。

唐太宗欣赏的是仁君爱民这样的儒家传统道德,这和武则天“得不到的便毁掉,一切事物只有为我所用才有价值”的实用主义观念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此,太宗只是惊讶地赞叹了她的勇气和胆量,便没了下文。

毕竟,对于一个曾经亲身上过战场、从尸山血海中一路走过来的帝王来说,勇气和胆量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

这也许是他不欣赏喜爱武则天的主因;相对的,也透露了武则天此时已有暴力倾向,起码是虐待动物倾向的讯息,表现了她有一种明显的反社会价值的个性倾向,此处可以命名其心理为“训骢心理”,这种心理,显示了武则天在贞观朝,人格上似乎已经发展成某种特质:在性情上,有暴烈、攻击及敌视不顺从她的人与物的倾向;在能力上,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有极大的自信和果断;在动机上,喜欢表现自我,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价值观上,不重视事物是否名贵,以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

长期的宫中学习磨练了武则天处理事情的才干和支配、自主的性格。

然而,有才学而又能干的武则天,在唐太宗生前并不得志,并于太宗死后发配到感业寺做尼姑。

人生常有危机,但也常常变成转机,端看当事者如何掌握利用罢了。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在贞观十年母亲死后才九岁,长年养于深宫之中,于贞观二十三年即位,时年二十二岁。

过早失去母爱而又对此有深刻印象的男孩,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母亲似的女人可以照顾他、安慰他,即“恋母”。

武则天的进取个性让她不甘心在先帝死后,终其余生在寺里做尼姑。

原已有深情的新皇帝,利用国忌行香之便私下会见她,并且表现了激动,没有始乱终弃之意,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也是莫大的希望。

作为寡妇的女尼武则天,本来已经没有什么前景可言,不料此时峰回路转,若是不切实把握这次机会,则更待何时?武则天的善于创造机会和掌握机会,表现了她的聪明果断、城府甚深和反社会价值的人格特征,这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

武则天在永徽二年(651)七月以后再度入宫,未几就获得皇帝的宠幸,怀了李弘,并于三年七月以后将他生下来,这时的武则天已经是昭仪。

武昭仪不久以后又怀孕生下一女,可惜暴卒;不过幸运之神并没有因此停止,她在永徽五年二月左右第三度怀孕,并于同年十二月陪同皇帝前往昭陵的旅途中,在昭陵的路上又为皇帝生了一个皇子,取名李贤。

一个新的嫔御,在三年半之中连为皇帝怀孕三胎,而其他嫔妃则相反的从此再无生育记录,其间显示了不寻常的意义。

更为不寻常的是,李贤生后十个月,原来拉拢收纳武昭仪的王皇后被废为庶人,而十一月一日武昭仪竟被立为新的皇后!武则天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底蕴的懂分寸知进退的世故和智慧,让敏感而依赖性强的年轻皇帝李治找到了久违的温柔和依靠。

而她在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也让皇帝为之倾倒,这种身兼成熟女性的妩媚和慈母般温存的女子可算是李治皇帝一生的情劫。

在这种情况下,武昭仪的身份已经是今非昔比,早期的经历锻炼了她的个性,使她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

而且具有权威和进取人格的她,必然想要向后座迈进。

武则天在后宫培养自己的势力,建立后宫情报网,打破了先前的平衡关系,并使得废后之事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武昭仪所生长女暴卒之事。

《新唐书*武后传》记载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

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昭仪),使有废后意”。

丧女之痛当然会使她痛苦,但不会因此而停止前进后位的决定,武昭仪的意志强大到足以战胜她的情感。

金庸曾说过,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就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敌人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个是极强的权力欲。

小公主之死,足以表现武则天不同于常人的处事风格和权力及成就欲望,这也再次使她加大了进攻后位的砝码和速度。

第二件事发生在永徽六年中诬王皇后以厌胜,目的就是要彻底搬倒皇后。

所谓厌胜,是指因憎嫌某人而作图画形象,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等方式,欲令此人疾苦及死者,若对象是期亲尊长、及外祖父母、父母,则一律合斩。

厌胜之罪列属十恶罪的第五罪,是不赦罪。

由此可知,诬陷王皇后以厌胜罪,就是要取王皇后的性命,并罪其全家,以彻底摧毁王皇后的力量和地位,这是非常狠毒的行为,是武则天残忍的心性的最好例证。

前有杀女案、厌胜案的铺垫,外加武则天的一再要求下,同年十月十二日王皇后被废,十一月一日武昭仪被册为皇后,并对外朝开展了拉拢与斗争的工作,这也就是她干预朝政的先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也从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这一年,武则天三十二岁,她的权威个性已经完全形成。

纵观武则天的早期经历及皇后之路,不难看出,她是一个不甘受命运摆布的女强人。

早期家庭的矛盾与不和给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笼上了一层阴影,她要一直忍受长兄的不礼和失礼,这些使她变得较为早熟和更有城府,能权变、能忍耻,形成了具有斗争性的人格。

另外,由于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常遭人忽视虐待,由此滋养了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人格,有很强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要求别人的完全屈从和臣服。

而两次入宫的经历则使武则天的个性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人格变态。

但不管遭遇什么苦难,自始至终,武则天没有退缩过,而是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坚持到底、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一代女王武则天,证实了女子亦可称雄,给了以男权为主的皇朝狠狠的一击,她的出现,反映的是古代女子受尽压迫后的反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而她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她死后为自己留下的无字墓碑,让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比起那些刻意用浓厚的笔墨去渲染自身成就的古人而言,这为女子更具有独到的眼界和宽广的胸襟。

无字,也许就是最好的赞扬,而她的功与过,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