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点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20世纪初,列宁对物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6、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世界统一于物质。
8、联系的特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5、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6、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7、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国政府作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6、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7、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9、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9.1、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答:(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要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9.2、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有什么重大意义?答:(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2)实现这一次飞跃的重大意义是: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有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2)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10、影响认识运动的因素: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极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11、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
)1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会死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1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5、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6、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7、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18、社会主义会想你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9、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答: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
价值观可以区分“主流”(也就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和“边缘”(个别人认同的),但是不好说好坏。
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价值观可以依据信仰人数的多少进行事实判断。
自然界中,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才是健康的、稳定的。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普世价值观有其适用性,但个人的其他价值观不分对错,举个例子,忠孝不两全,你能说谁对谁错,能也是你自己的价值观把其一看的重一些,不能说别人就错,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只能说明价值观不可兼容。
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三章1、社会存在意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