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若干思考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频繁地被网络曝光,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到底何谓体罚、教师到底该不该体罚、以及教育应不应该出现体罚等相关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个人认为体罚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实施一定的惩罚并且让其受到伤害的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例如最常用的罚站、下蹲等。
有些老师为了避免直接体罚就采用间接体罚的手段来实现批评教育的目的,比如罚抄、侮辱、扫地一周等。
由此可见,老师体罚的方式和手段是多元化的。
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形式多样的体罚方法呢?我想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学生、老师、社会等三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学生作为当事人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现在新时代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平日里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懂纪律,缺乏文明礼貌,以至于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毫无纪律可言,这无疑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挑战了老师的权威,由此导致了老师的相应体罚。
虽然相关教育法律规定,应该保护未成年人,但是老师的体罚也是事出有因,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听话,表现很好,体罚还会存在吗?所以学生也应该为教师的体罚承担责任。
其次,体罚的出现教师肯定也有一部分的原因。
例如教师法制观念淡薄,虽然法律明文禁止不可以惩罚学生,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会使得教师体罚学生缺乏相应的约束。
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权利欲望也是原因之一。
老师认为若学生犯规违纪得不到相应的批评和体罚便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亵渎,从而有可能导致以后无法管理课堂和班级,所以体罚呼应而出。
最后便是社会的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学生受到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自然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没那么认真,相应的犯规的次数就会增加。
同时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大部分人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教师体罚学生的,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后果,惩罚学生是被默许的。
加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摧残下,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只要作业做不好或者分数少了都有可能被老师体罚。
总之,体罚现象的出现绝不是某种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还会造成以下几点弊端:第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虽然教师用体罚的方式让学生短暂性的认识到了错误,但是效果并不久远,因为学生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诚服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甚至有可能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显然师生关系是无法真正实现和谐的。
第二,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当教师一直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班级会形成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的气氛。
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第三,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对抗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焦。
综上所述,体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不良影响的,但是写到这里,教育真的不需要体罚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网络上曝出了大量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有学生辱骂教师,劫杀教师的现象存在,所以教育是否应该存在一定的体罚措施,这里应该有一个问号存在。
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惩罚,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能缺少体罚,体罚也是另外一种教育形式。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惩罚的教育思想一直都存在。
在国内,《易经》认为,在小孩启蒙时期适当的“小惩”可达到“大戒”的效果;再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戒尺不只是一种威严和专政,还让他懂得了社会上存在着法律法规,伴随着他一生的成长,给他鞭策,促他反思。
同样,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相关理论。
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
他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
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2】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洛克也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即顽固或公然地反抗时,还要借助棍棒惩罚。
【3】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4】综上所述,体罚的教育价值是不能被完全抹杀的。
在今天,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体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参考文献〔1〕马卡连柯(苏),《教育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2〕夸美纽斯(捷克)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约翰·洛克(英)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4〕杜威(美)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用爱坚守师德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师德。
这些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染和教育产业化的诱惑,一些教师背离职业操守、忘记育人宗旨、淡化师德意识,唯利是图者有之,学术造假者有之,性侵学生者有之,收受礼金者有之,争权夺利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使得教师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教师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迅速“妖魔化”,为此教育部还出台了“红六条”、“红七条”,督促老师恪守职业道德。
那么到底什么是师德呢,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一个良心活”,一语道破师德的真谛那就是爱。
你对学生有多少的爱,你就会付出多少的艰辛,对于这点我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感同身受。
首先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爱。
没有爱的人就犹如行尸走肉,是冷酷无情的,生活更是一片阴暗和凄冷。
一个有爱的人,才能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
一个普通的人都应如此,作为一个教师更应如此。
正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程今吾说:“教育要热爱教育对象,应该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
以前人们总爱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园丁”、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比喻来形容老师的伟大,从这些词汇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老师的认可和尊重。
而当今社会,几乎听不到诸如此类的赞美了。
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肯定有老师自身的因素。
换言之,某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的爱,因而导致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出现,例如体罚、辱骂、打击、挖苦、讽刺、罚抄等。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上海教育界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由此可见,爱对学生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教师,第一要义是对学生充满爱,而不是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只要有爱,相信每个人老师都会是教学能手。
但是教育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爱之后如何去爱这是一个更加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就如桂贤娣说:“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即智慧的爱,得体的爱,恰到好处的爱,能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
我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爱是尊重、理解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
相对学生而言,自尊心更是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
要想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完整就需要老师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徳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
”加之老师习惯性的用自身的观点和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代沟”,显然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发生。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尤为重要。
要想实现理解可以从很多小事入手:比如在课堂上不大声训斥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的学生;或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更多的做到“贴近”学生,因此理解学生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第二,爱是严格要求学生。
虽然教师应该爱学生,但是爱得适度,不能溺爱。
也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
若过分溺爱会让学生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变得自私自利,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施爱时,必须做到严格要求学生,爱严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只有把严和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浇灌学生之花,才能真正助学生成才。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是严而有理。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得是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否则就会范方向性的错误。
其次是严而有度。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之后,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要求学生,也不能过低要求学生,不然严格要求将会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然后是严而有方。
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时,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却是抵触的。
最后是严而有恒。
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贯穿始终,不能反反复复,否则将不利于学生行为意识的养成,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文明礼貌教育:坚持让学生见到老师问好,跟同学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并且适时进行提醒。
相信坚持下来,学生的行为用语和行为习惯将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第三,爱是关心爱护学生。
学生脱离了父母的暖巢以后,老师的关心爱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老师应该把学生牵挂于心中,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健康等各个方面,当学生的尊严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应该挺身而出,救学生于危难之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如何对学生充满爱,如何去爱学生是我们一直都应该谨记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效仿桂贤娣每周的“三问”即“一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二问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三问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来时刻鞭策和敲打自己,最终驻守师德之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