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射线探伤工艺守则

X射线探伤工艺守则

X射线探伤工艺守则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定了压力管道对接焊逢X射线探伤过程中,为了获得合格透照底片,所必须遵守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本工艺是我公司承接的金属压力管道熔化焊对接焊逢X射线探伤的通用工艺。

二、引用标准
GB3323-87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T12605-90 钢管环焊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
JB4730-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三、射线探伤的基本程序
四、设备选择及使用
4.1射线探伤设备的选用应有足够的穿透能力,其穿透最大厚度的工件时尚应有10%—20%
的余量。

4.2探伤设备的性能应符合专业标准要求。

4.3探伤操作者必须熟悉所用设备的性能、结构和一般工作原理。

开机前首先检查机器电源
和电缆线接头是否松动,电源电压与射线探伤机输入电压是否相符。

对采用气体冷却的探伤机应检查工作压力表,保证压力在0.35~0.45Mpa。

初次使用探伤机或停用24小时以上时,必须按规定训机以保证X管的使用寿命。

4.4 探伤操作时,应根据透照工件厚度正确选择曝光参数。

在室进行探伤操作时,应按射线
防护要求设置报警灯或警戒标志。

高压开启后,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控制台,应随时观察掌握射线机的工作情况,发现异常力机关机处理。

机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应按1:1的比例进行,连续工作时不应切断电源以保证风扇运行,冷却X光发生器。

拍完最后一张胶片,应让射线探伤机冷却5分钟后关机。

4.5移动探伤机时,应轻推轻拉,以防损坏设备。

五、人员资格
5.1 探伤人员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等级考核,并取得相
应资格证书。

同时,还应持有国家卫生防护部门颁发的射线安全操作合格证。

5.2 射线底片评定和探伤报告出具必须由取得RT—Ⅱ(或以上)证书的人员进行。

六、探伤准备
6.1管道焊接完成后,由焊接检验员对焊缝外观质量进行检查。

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质量
必须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

多层多道手工施焊的焊缝其余高应进行修磨,以满足焊缝质量评定的要求。

探伤前,检测人员要依据探伤委托单对探伤部位焊缝的外观质量进行复查,如不合格有权拒绝探伤。

6.2探伤前,检测人员应根据探伤委托单和管道施工方案,核对管道固定焊口和转动焊口的
探伤比例,以及每个施焊焊工的抽查比例。

七、透照方法
管道对接焊缝根据其直径不同,一般采用以下方法探伤。

7.1 单壁透照法(见图1)
射线源置于钢管外,胶片放置在离射线源最近一侧钢管内壁相应的区域上,并与焊缝贴紧。

7.2双壁单投影法(见图2)
射线源置于钢管外,胶片放置在远离射线源一侧的钢管外表面的区域上,并与焊缝贴紧。

7.3双壁双投影法(见图3)
射线源置于钢管外,胶片放置在远离射线源一侧的钢管外表面相应焊缝的区域上,且使射线的透照方向与环焊缝平面成适当的夹角,使上下两焊缝在底片上的影像呈椭圆形显示。

八、透照工艺
8.1 透照前应按设计图纸中指定的探伤标准选择适合的胶片类型,其固有灰雾度不得大于
0.3。

8.2 一般应选用金属增感屏,并根据不同的射线能量选取金属增感屏厚度。

使用前检查屏面,
应无折痕、磨损、划伤、起皮等现象
8.3 探伤时应根据探伤对象和方法,按提前确定的曝光曲线合理地选择透照参数。

8.4 管道对接焊缝探伤时,应控制K值不大于1.1。

进行双壁单影法透照时,射线倾斜照射
角不宜大于10○。

8.5采用双壁单投影法透照时,射线源在钢管外表面的距离,当小于或等于15mm时,可分
为不少于三段进行透照,每段中心角为120○;当大于15mm时,可分为至少四段进行透照,每段中心角不大于90○。

8.6对外径大于76mm且≤89mm的钢管,其焊缝以双壁双投影法透照时,至少分两段透照,
两次间隔90○。

8.7 对外径≤76mm的钢管,其焊缝以双壁双投影法透照时,允许椭圆一次成像,但须保证
其检出范围不少于周长的90% 。

8.8采用双壁双投影法进行椭圆透照时,射线束的方向应满足上下焊缝的影像在底片上呈椭
圆形显示,焊缝投影间距以3—10mm为宜,最大间距不超过15mm。

8.9外径大于89的钢管,其焊缝透照采用GB5168中规定的R10 系列象质计。

一般放置于
胶片一端与管表面间(被检区长度的1/4处)。

壁厚大于20mm时,需作对比试验。

外径≤89mm的钢管,其焊缝透照应采用GB3323—87(或JB4730—94)中规定的专用象质计,一般放置在环焊缝余高中心处。

8.10对于允许未焊透的焊缝,应在距焊缝边缘5mm处放置对比试块,以便进行黑度对比。

8.11射线探伤底片上必须由表明焊缝透照部位的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或有效区段指示标记。

8.12探伤底片上的识别标记一般包括:管线编号、焊口号、焊工号及焊缝透照日期,如系
返修的焊缝,还应标注表明返修次数的返修标记(R1、R2…)。

探伤后一般应用钢印在焊缝边缘5mm处做出永久标记,以作为对每张底片位置对照的依据。

如不适合打钢印时,可用标准的草图做标记。

8.13进行射线探伤时,暗盒后面应放置厚度为2~3mm的铅板,以消除反向散射对胶片感光
的影响。

8.14 采用双壁双投影法透照小口径管焊缝时,必须采用适当的铅罩遮档,以屏蔽散射线,
扩大检出范围,提高成像质量。

8.15探伤底片进行暗室处理时,所采用的显影液和定影液的配方,应与所选用的胶片相适
应。

药液配置后至少间隔一天,方可使用。

8.16胶片显影、定影方法应选择槽显。

显影温度控制在20±2℃,时间5~8分钟,胶片刚
浸入显影液中时应上下抖动几秒钟,以后每隔一分钟许翻动底片一到两次,以免显影不均匀。

胶片在显影槽中的间距至少为10mm。

显影结束应及时进行停影,时间30秒。

之后,再将底片放入定影槽中定影不少于15分钟。

定影开始后的几分钟内,应每间隔一分钟上下移动底片,然后浸泡到定影结束。

8.17定影结束后,用流动水对底片进行冲洗。

冲洗用水应清洁、无泥沙、无油污,水温保
持在10~30℃,冲洗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漂洗后的底片最好放入盛有“OP”液的池中浸泡1秒钟,待药液滴净后放入温度为50℃的烘箱内烘干40分钟。

或将底片悬挂于清洁通风处自然干燥。

九、底片质量
9.1底片上应清晰显示出象质计钢丝影像,其必须显示的最小线径与象质指数,应根据透照
厚度确定。

透照厚度值应根据设计图纸规定的探伤标准和透照方法选取。

9.2底片黑度一般应为1.2~3.5。

底片灰雾度不得大于0.3。

9.3底片上各种标记应正确、齐全,评定区内不得有因胶片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假缺陷,或其
它妨碍底片评定的假缺陷。

十、评片
10.1 评片适应在光线较暗的室内进行,并避免使用引起底片表面产生反射的光源。

10.2 观片灯最大亮度不少于100000cd/m2,观片灯应具有可调观察底片成像区最大黑度为
3.5的亮度。

十一、焊缝缺陷评定
11.1底片评定应有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承担,其中一人初评、一人复评。

11.2 焊缝缺陷按设计图纸规定的探伤标准(GB3323—87、JB4730—94)进行等级评定。

11.3探伤底片评定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记录和出具探伤报告,并由相应的资格人员签发。

11.4 探伤报告中至少应写明所探焊口的数量、焊缝质量要求、返修焊口的返修次数、扩探
比例等内容,并在管道单线图中标明所探焊口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