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2、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反复练习诵读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

(3)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我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联系实际体会本文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所以我对教学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归纳文章大意,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二、说学生
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两年文言文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还是要加强阅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忧患意识
三、说教法
理解阅读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卖报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苦难中的孩子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教五岁女儿唱这首《卖报歌》时对她说的一些话引出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生齐唱,使教师更贴近学生,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回顾旧知
1、接力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旨在诵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出示字词)逐句采取抢答的形式,不用举手,可直接站起来答答对的老师会送你一
份珍贵的纪念品这一环节既复习了重点词句又用小礼品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讨目标
这一环节是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师加入讨论共同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四)新课学习
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体裁相当于现代文的那种文体?哪你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吗?文章是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这几个问题仍然是新旧知识的衔接。

(五)细品文章
学习本文宜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关于一、二段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的:
(1)第一段由女同学先读,男生跟读女同学、你们读到到“百里奚举于市”停男生读到“增益其所不能”先分析女生读的这部分,然后出示第一个讨论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再分析男生读的部分,出示第二个讨论题,由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第二段分别找出男女生代表来读这一部分读完后分析,这部分造就人才从哪一角度讲,引导学生明白造就人才的主、客观两方面再分析治理国家部分,引导学生明白两者角度的不同。

(3)分析论证方法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逐层归纳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六)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我插入一个短小的《卧薪尝胆》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发学生自己去想其他的一些事例,来加深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些故事对自己的启发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师联系冰冻灾害及四川特大地震,以激发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

(七)布置讨论题:你认为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让学生自由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

(八)质疑、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九)课堂总结:同学们谈收获,共同分享同学们还可以将你的收获写进今天的日记,课下我们共同交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十)推荐阅读书目、网址:《读孟子》《论语﹒孟子》语文教育网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总之,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