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完整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完整版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编写:王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着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一、 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跂.()而望矣假.()舟楫.()者生.()非异也跬.()步()驽.()马十驾锲.()而舍之 ()螯.()蛇鳝.()爪.()牙二、 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博学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按要求标注课文字词意思。

要求: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⑥锲而.舍之课文中其它“而”字都是什么用法?请写出相应的句子及“而”字的用法。

(2) 焉: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于 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前还学过“于”字的什么用法?请列举两种。

3.抄写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

文中如有相同句式的,请举一例。

4.这篇课文的字词解释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难点,请记下来,准备质疑、交流。

三、 同伴互助,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课内自测】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 .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 .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君子生非异也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 .假如B .假装C .借助,利用D .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在那里B .什么C .助词D .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欺凌,损害B .晒C .又猛又急的D .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 .量词;功劳,功勋B .驾驶;工作,事情C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 .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断,断绝B .超越,超过C .拒绝D .横渡,横穿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课外延伸】《学记三则》(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不知.老之将至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B .失.其所与学者有四失.C .家中有善.口技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 .吾其.还也然后能救其.失也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 B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 C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有的人 D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补救3.从选文看,学习易犯哪四种过失?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3.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着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依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劝学》的写作特点: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融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故知新】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学不可以已D .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凶恶)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B .谷不可胜.食也(尽)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够) C .金石可镂.(雕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的知识) D .而绝.江河(断开)积善.成德(善良)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蚓无爪牙之利C.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学习过程】一、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1.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2.从题目来看,文章是围绕“学习”行文的,但文中和学习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并不多,那么这篇议论文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呢?3.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几个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就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这几个比喻句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4.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中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就这几个比喻句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3)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4)这几个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5.分析第四段(1)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

(2)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组这几组比喻句就其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和学习联系起来,它们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呢(3)这些比喻句是在论述学习的。

二、回顾全文,归纳总结1.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什么?2.归纳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3.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呢(可以从论证方法、语言、句式角度考虑)三、学以致用1.通过学习本课,你学到了哪种议论文的立论方法以后写议论文,行文结构可以怎样安排2.以“我们需要读好书”为中心论点,按照本课的行文结构和思路,拟定文章结构提纲。

【课内自测】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2.故木受绳则直,,,。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舆马者,,;,,而绝江河。

5.,;不积小流,。

6.,,用心躁也。

【课外延伸】(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

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2.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3.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4.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5.翻译下列句子(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先给此句用“/”断开句读,然后再翻译。

(2)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二)仿写借鉴《劝学》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和句式特点,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切入点,用文言写一段文字。

示例:君子曰:学贵有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