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备考:立德树人经典素材,高分语言,人物事迹,精彩点评

2020高考备考:立德树人经典素材,高分语言,人物事迹,精彩点评

2020高考备考:立德树人经典素材,高分语言,人物事迹,精彩点评唯有真情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心方能滋润真心。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滴水也可以汇成奔腾江海。

无私奉献激荡着社会正气,凡人善举足以汇聚爱心暖流。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做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关键时刻拉上一把,危难关头施以援手。

奉献不仅在于一时,更在于长久。

生命可贵、情义无价。

以善意善举点燃道德火炬,我们的社会文明才会熠熠生辉。

生命值得我们热爱,而有价值的生命,更值得我们敬重。

职业有千万种,爱心并无差别。

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

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有春光满园。

目录:1、以志愿精神服务社会2、用真情传递医者仁心3、永恒的光亮4、且以本心行善举5、爱心没有终点站6、高山难挡军民情7、伞开云端,强军有我(一)以志愿精神服务社会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物】见义勇为的地铁志愿者余涛宏【故事】余涛宏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大一新生。

前不久,在参加地铁志愿服务时,他看到一名乘客在自动扶梯上摔倒,便第一时间从楼梯上冲下来,及时按下了紧急暂停按钮。

他快速反应扶起摔倒的乘客,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

回看现场视频,由于速度过快,余涛宏没有站稳,几乎是“连滚带爬”。

为表彰这一行为,学校给他颁发59800元微留学奖学金。

面对称赞,余涛宏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没想到带来这么大的反响。

受之有愧!”【点评】因为一个冷静而勇敢的举动,避免了一场可能的事故,余涛宏快速应对、见义勇为的举动赢得点赞。

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19岁的余涛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当代青年应该有的样子。

志愿服务,被誉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

说它最美,是因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为1.35亿人,服务总时间达16.7亿小时。

如今,在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在护河巡河一线,在社区服务现场……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学雷锋变成日常生活一部分。

相关行为滋养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反映着社会文明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对余涛宏的褒奖,也是对社会正气的激扬。

近年来,不少地区在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办法和权益保护机制上下了不少功夫,让好人感到心安,让义举受到推崇。

面向未来,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行善立德的社会氛围,让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一种时尚。

无私奉献激荡着社会正气,凡人善举足以汇聚爱心暖流。

三次被当地挽留的陈碧清,用8年的支教服务点燃山区的希望之灯;奋不顾身地跳入冰冷河水中救人的张雪领,用生命诠释舍己救人的大义……无数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的平凡者,为他人点亮一束光,书写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把爱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做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关键时刻拉上一把,危难关头施以援手,我们就能把温暖带给更多人。

(二)用真情传递医者仁心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物】“最美医生奶奶”盛锦云【故事】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常能看到一位扶着手推车行走、满头银发的老人,她就是儿科呼吸领域的知名专家、85岁的盛锦云医生。

1954年,盛锦云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又响应国家号召调到甘肃工作,后返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她从1982年开始研究小儿哮喘,并结合丰富临床经验推广诊治标准化方案,65岁时,从行政岗位上退休,却坚守门诊一线至今。

数十年来,盛锦云出门诊、传技术、做科普,尽心尽力,被网友称为“最美医生奶奶”。

【点评】蹒跚而来,只为在门诊多为几个病人诊疗,盛锦云说,“家长抱着孩子坐在边上,你硬说没有号不能看了,你能这么做吗?”拖着不方便的身体、迈着迟缓的步子,她也要为孩子们找适合的治疗方案。

医者仁心,再高明的医术,有仁心方为仁术。

每个医生都把治病救人的仁心播撒下去,人们的健康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我们期待更多的好医生,更需要好医生把医术传承下来、把仁心传递下去。

医者要传技,更要传心。

盛锦云行医数十年,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把医者仁心用在每一位病患身上。

在甘肃,她和同事在艰苦条件下为一位瓜农做开腹手术,其间还为患者献了200毫升的血液;年过八旬后继续出诊,以前一天能看100多个号,现在看40个,因为要在“自己觉得不会错的情况下看病”。

医者就是要以“大医精诚”来抚慰病患,有治病救人的水准,也有为病患着想的医德。

盛锦云过去潜心小儿哮喘的研究、推动诊治的标准化规范化,如今利用网络直播普及医学知识、在线解答问题,未来打算把几十年的病例写出来。

正如她说的,“最紧迫的事情是把好东西传递下去”。

这件事,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医者之大、仁者之心,尽在其行。

盛锦云说,“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一定要做一个好医生”。

说朴素的话、做踏实的事,无论哪种职业,都如盛锦云一样充满热爱、认真负责,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

(三)永恒的光亮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物】舍己救人的教师李芳【故事】最近,以全国优秀教师李芳事迹为创作原型的舞台剧《星空》在北京上演。

故事讲述了李芳老师求学择业、坚守讲台、舍身救人的动人历程。

李芳生前是河南省信阳市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2018年6月,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冲来的三轮车,她以柔弱身躯挡护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后去世,年仅49岁。

李芳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被河南省委追授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点评】“我是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

”一句简短的自我介绍,包含了李芳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她在学生时期就立下志愿,到边、偏、远地区任教。

从教29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乡村小学的讲台,在教学第一线把芬芳洒遍大别山区。

是什么勇气让李芳能在危险面前,置自己于不顾,首先想到学生安危?正是她对学生深沉的爱。

李芳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母亲。

学生的衣服破了,她给买新的;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她让学生给父母打不限时长的电话……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称她为“李妈妈”。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教会他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李老师,当您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您的身体是铜墙铁壁铸成的,可以抵御一切伤害。

”李芳虽然走了,却用师者之爱在孩子们的心灵铸造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奉献不仅在于一时,更在于长久。

正是因为平时李芳就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来要求自己,才有了危险时刻的挺身而出。

几十年的坚守,她无怨无悔;单纯实在、从不计较、宽厚大度,她自得其乐;心里充满阳光、心地特别善良,她待人以诚……人们口中的这些评价,是李芳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个侧面,也是她人性闪亮的一个个剖面。

爱心与善意最能打动人、感染人。

就像她的微信名“繁星点点”一样,她自己也变成了一颗有爱的闪亮星辰。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

李芳给我们留下了温暖感人的记忆。

每一位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的星空一定会有永恒的光亮。

(四)且以本心行善举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物】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郭丛宏【故事】最近,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农民大叔郭丛宏的爱心善举,让人感动。

多年前,郭大叔参加无偿献血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他一开始并没有十分在意,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几率也微乎其微,没想到不久前配型成功了。

能帮助别人,郭大叔自然很高兴,但对于从事水稻收购和加工的郭大叔来说,捐献时间正好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全家的收入也主要靠这一段时间的辛劳,入院捐赠则需要接近一周时间,损失不小。

但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他的退出会使受捐患者因没有合适的配型而无法得到救治,善良朴实的郭大叔下定决心捐献。

【点评】省内第81例、全国第9081例,对郭丛宏和受捐患者来说,这两个数字传递着生命的温度,意味着一个生命为另一个生命带来希望。

“损失点收入都没啥,能救人比啥都强!”老郭在捐献成功后的感慨,透露出一个朴实而真诚的信念,那就是:生命可贵、情义无价。

这不仅是对另一个生命的挽救,也是在用行动践行自己当初的承诺,展示了什么是一诺千金、有诺必行。

对于众多网友来说,这更是一堂温暖的爱心课,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心怀大爱、传递善念,就像有网友承诺的:“以后我也会继续投身于公益事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因“血缘”而结下“善缘”,老郭与素未相识的患者写下了一个感人故事。

其实,这样的暖心事并不罕见。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

他们用涓滴之力,诠释着向上向善的时代品格。

无论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质朴无华的爱心人士,还是像老郭这样用爱心点亮生命的普通人;无论是抢险救灾、坚守奉献,还是助人为乐、为人解难,在我们周围,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

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也以行动证明了道德有着凝聚人心的力量,让全社会因道德的追求而充满温暖。

以善意善举点燃道德火炬,我们的社会文明才会熠熠生辉。

每个人行动起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美德的宝石在哪里都会闪光。

生命值得我们热爱,而有价值的生命,更值得我们敬重。

(五)爱心没有终点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物】公交车司机苗艳彪【故事】苗艳彪是河北石家庄89路公交车司机,一天晚上临近10点,他驾车到达终点站后,准备骑电动车回家。

这时,他发现刚刚下车的最后一名乘客还在站牌下,放心不下就去询问情况。

原来,这位姑娘刚来石家庄打工,人生地不熟,坐车回住处时坐反了方向。

此时的公交站人烟稀少,也没有出租车。

苗师傅出示了自己的员工卡并说:“姑娘,如果你信得过我,我骑电动车送你回去。

”女孩说:“我信!”就这样,苗师傅骑着电动车把她安全地送回了住处。

这一凡人善举经媒体报道后,被网友称赞“暖心”。

【点评】陌生的城市,夜晚的路边,好心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带来暖心的慰藉。

公交车司机苗师傅的善念善举,驱走了深秋的寒意,为一座城市注入了人情温度。

职业有千万种,爱心并无差别。

苗师傅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驾驶的89路公交车,全程有15.5公里,这是爱岗敬业的距离,也是传递爱心的路线。

他一路驾车,把乘客送到站点,每一次稳稳的停靠都是对服务的承诺;对错过末班车不能顺利回家的人,苗师傅也选择了“信得过,我送你”。

善意涌来,善举传递,对于被帮助的人来说,一句“我信”,也是极好的回应,让善的火炬有了传递者。

公交车有终点站,爱心却没有终点站。

事后说起时,苗师傅表示:“既然遇到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朴素而真诚的回答透露着与人为善的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