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

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

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2010年05月22日23:37中国经营报佚名我要评论(0) 字号:T|T编者按/ 河北省廊坊市于5月18日至21日举办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为京冀、环渤海区域交流合作构筑平台,这也是廊坊第27届国际经贸洽谈会,本届廊坊经洽会安排了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这是继2001年上海后,中国内地城市再次举办APEC高端会议。

在此次产业商端会上,廊坊首次提出积极探索建设智能城市的构想,其设想或成为中国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样本。

大家都知道,中国目前以大量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其负面影响包括产能过剩、效率下降、污染回潮等,已逐渐显示出来,而且有部分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如股市和楼市等,引发市场泡沫,带来了通货膨胀威胁,因此我们急需转变发展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将起关键的作用。

据最近统计,全世界千万人口以上城市有31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280个,每天有大约10万人从乡村进入城市。

未来4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是最重要的扩散源、物流地、中心点和增长极。

因此,如何才能把城市,尤其是为数不少的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好,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觉得这次论坛的主题“智慧城市、智能产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径。

我理解的“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广义上说是如何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各种核心资源。

我概括了一下,城市中的四大核心资源各自功能如下: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

首先,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基础。

城市里应该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适宜居住,居民的购买力要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让他们能消费、敢消费。

这都要依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即老百姓收入与GDP增长挂钩。

但最新的统计显示,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的43%,而历史最高水平是55%。

从企业角度说,职工工资也应该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提高,同时要参考通胀率调升最低工资标准。

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存在收入差距是必然的,比如高风险工作就跟办公室工作收入不一样,医生就跟护士收入不一样,但应防止差距过大。

同时要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包括“统计性歧视”,如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要,以及性别歧视等等。

同时,社会要靠创新才能发展,根据研究,创新者平均所得只是其对社会贡献价值的1/3,因此要尊重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并从分配上适当地体现。

其次,城市发展必须以土地为载体。

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主要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从中国目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来看,城市居民住房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目前全国每年有900万新增就业人口(包括600万毕业大学生),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近1000万人,加上原有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城市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发展,推动“精明增长”,势在必行。

再次,城市发展必须以信息为先导。

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很高,再生产成本很低,从经济学上说就是边际成本很低,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交易速度,这在如今逐步推行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得到体现,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下单、支付、配送等链条都趋于成熟,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可见的将来,城市的信息化将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

最后,城市发展必须以资本为后盾。

2008年11月,中央启动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当时我们就建议必须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中国的城市发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化36条”),重点就是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

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对事关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地位,其他行业则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投资。

我刚从温州开会回来,温州一地民间资本就有6000亿元,要善于利用它们,试问如果我们没有对资本运用的敏感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据我了解,廊坊商业银行业务做的不错,今后可以在期货和证券公司方面加大发展力度,这些机构吸引资金的能力极大,海量资金能留在廊坊一天,光利息就非常可观了。

(作者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本文由本报记者谭洪安据演讲记录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网络缠出“智慧城市”新华网( 2009-06-18 09:39:32 )来源:《环球》杂志“智能城市”、“智慧地球”……一系列关于人类生活环境高科技化的概念正在全球流转,并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类生活的未来图景究竟怎样可以将把城市和地球打扮成什么模样《环球》杂志在2009年第4期的特别策划中设想了2020年的人类与世界。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来关注实现这一图景的现实基础: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人类开始赋予自己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以感知和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智能化”。

《环球》杂志记者/王豫刚5月1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得了美国智能社区论坛颁发的“年度智能城市”奖。

斯德哥尔摩到底有多“智能”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如果你驾车进出斯德哥尔摩市区,你将会被按照时段征收“道路堵塞税”。

不过用不着在收费站前面大排长龙,也看不到收费员,你甚至无需停车:一切都在你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完成了。

通过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 18个路边控制站上的摄像头、激光扫描系统和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传感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当车辆经过控制站时,控制站的摄像头会被激活,拍下车牌照片,控制站和机动车上的传感器之间会交换信号,记录下时间、日期和缴税金额,然后直接从驾驶人的授权银行账户中扣除。

当然,如果你的账户里没有钱,或者没有指定的账户的话,也会收到账单,你可以自己去银行交钱。

这只是智能城市设想逐步成为现实的一个初步图景而已。

现在全球有数以百计的城市政府正在宣称自己要建设一个智能城市,IBM、华为、思科等等大型IT企业,也无不加入这一战团。

华为称他们的方案为“Smart City(城市的信息化)”,思科称之为“Intelligent Urbanization(智能城市化)”,而IBM更进一步,他们提出了“智慧城市”。

“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关于互联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么“物联网”呢以交通控制为例:当高带宽、大容量的移动互联网覆盖整个城市之时,像汽车这样的高速移动物体间交换数据的成本将大为降低,现有的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能做到的,也不只是通过ETC车道收取通行费,简单提示司机该在哪个路口转弯这么简单了。

通过在城市道路信息采集系统、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和行驶车辆之间不断的数据交换和分析处理,新一代的导航设备完全可以做到提供即时路况信息,选择最优路径。

比如在机动车辆发生事故时,车载设备就可以及时向交通管理中心发出讯息,便于及时处理以减少道路拥堵;同样,后方行驶的车辆也可以及时得到消息,绕开拥堵路段。

当然,如果违章驾驶,也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处罚。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如今,“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

试图在危机之中寻找新产业新机会的各路掘金者,正纷纷投入到相关技术领域中去。

单以射频识别技术而言,中国RFID产业联盟在其最新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RFID发展报告》中称,2008年中国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亿元,比2007年增长%。

而国际电信联盟曾在一份题为《物联网》的报告中如此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衣服可以遥控;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如果说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只是局限于光纤、基站和上网终端的小小循环之间的话,物联网就是将现实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合而为一。

在物联网和人连人的互联网之间,正在开始迅速的整合过程。

同时,具备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中心的出现,也使得这样一张“巨网”有了有效运作的可能。

用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的话来说,现在,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便利之下暗藏隐忧“物联网”的逐步实现,使得城市生活的模式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各种智能卡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自助服务。

无人售票的公共交通系统,无人值守的自动柜员机,晃一下身份证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的自助登机终端,遍布各个小区的智能门禁对讲系统……更多时候,城市的智慧化体现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上。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城市管理当局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城市区域内的动态。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市区分为一个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

北京的朝阳区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将区域内的城市公共资产进行标记,再通过监督员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采集,然后汇总到监控中心进行判断、响应和处理。

如果“物联网”的发展更进一步,公共设施就能够在出现损坏的情况下直接自动发出信号,实现异常情况的自我报告,从而更快地实现响应。

另一个案例也能说明未来智慧城市中公共应急措施的响应速度:2009年1月15日发生在纽约的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迫降事件。

从客机撞鸟,迫降入河中开始,仅过了几十分钟,146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就已全部获救,正是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飞机与飞鸟相撞的消息报告塔台之后,机场塔马上通报了EANS(紧急状况通报系统)、美国应急办和警察中心,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联合管理委员会也立即收到了这个信息,并且通过另一个网络DEM(国土突发信息通讯网)立即和军方取得了联系。

同时,用于监控全美水文状况的IOOS(一体化海岸观传感系统),立即把实时事发现场的水情和48小时的水流情形传送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指挥中心,随后警察和营救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还带来了大量应急物资。

事情到此还未结束。

由于飞机上有大量燃油,必须防备可能发生的燃油污染河水事件。

好在哈德逊河中早已放置了大量的传感器,甚至在河中的鱼类身上也安装了信息采集装置。

这样,应急人员可以在指挥中心内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汇集成的“虚拟河流”,产生出可视化模型来做出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