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

中国当代文学常识一、概说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议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于1953年9月在北京举行,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把创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作为创作上的首要任务提出来。

1951年5月,批判孙瑜的《武训传》。

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全国批判《武训传》,混淆学术、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

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评。

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研究》是正常的。

对俞平伯进行政治性围攻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不符合党对学术艺术采取的“双百”方针。

1955年,全国开展反胡风集团的斗争,严重混淆了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对胡风分子定罪,开创以无产阶级政权力量镇压文艺不同思想派别的先例。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1957年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这一方针。

双百方针内涵:①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②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解决;③辨别香花和毒草运用六条政治标准,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1957年6月起,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

这一斗争发生了扩大化错误。

1958年,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1959年冬、1960年,再掀高潮。

1958年,新民歌运动,是当时经济上违背客观规律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大跃进”和浮夸风在文艺上的表现。

提倡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

1958年,提出“两结合”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1960年7-8月,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提倡两结合创作方法,强调革命理想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思想。

1961年至1962年,文艺政策的调整。

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周总理讲话纠正“左”的错误。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剧协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总理、陈毅就知识分子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大连会议:1962年8月,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举行,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状态的人物”。

1962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指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都应当是文艺服务的对象。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中央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口号改变。

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一)小说成就:①历史题材小说取得重大的收获:长篇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曲波《林海雪原》;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冯德英《苦菜花》;欧阳山《三家巷》;陆柱国《上甘岭》;姚雪垠《李自成》。

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

②现实题材小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长篇有浩然《艳阳天》;艾芜《百炼成钢》;雷加《春天来到鸭绿江》;陈登科《风雷》。

短篇有马烽《一架弹花机》;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西戎《宋老大进城》;刘绍棠《田野落霞》;张庆田《老坚决外传》;李国文《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陆文夫《小巷深处》。

③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周大勇、沈振新、石东根、朱老忠、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李双双;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赖大嫂、“常有理”“小腿疼”;张灵甫、徐鹏飞、余永泽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显示建国初期小说实绩,奠定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红日》:形象概括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战争历程。

人物性格复杂,沈振新、梁波、刘胜、石东根、张灵甫等,尤其醒目。

梁斌的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扩成中篇《父亲》,又计划扩为五部连续长篇《红旗谱》。

现在《红旗谱》完成三部:《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又名《抗日图》《战寇图》)。

它代表作家的最高成就,也是十七年最负盛誉的作品之一。

《青春之歌》是探索3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到1935年“一二·九”,不同类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不同选择。

林道静是一个成长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赵树理:是一位自觉实践《讲话》精神的作家。

他一生努力为中国农民而创作。

《登记》《“锻炼缎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长篇《三里湾》。

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里程碑,也是十七年小说的突出成就。

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作品。

梁生宝是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是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茹志鹃:代表作是《百合花》。

王愿坚:长于短篇小说,描写民主革命历史《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标准》《粮食的故事》。

李准: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文艺创作中提出并回答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问题。

《李双双小传》塑造新一代农村妇女形象。

李准、马烽师承赵树理,他们写农村题材,具有乡土气息,被称为山西派、山药蛋派。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成功塑造农村干部——农建局副局长老田。

李乔:彝族,有《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

(二)诗歌成就①绝大部分诗歌是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热情赞颂。

如:郭沫若《新华颂》;艾青《我思念我的祖国》;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田间《祖国颂》;臧克家《祖国在前进》;李季《生活之歌》;阮章竞《祖国的早晨》;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

②题材广泛,诗人形成了创作个性。

公刘描写西南边疆人民;李瑛描写解放军指战员;严辰描写普通劳动者;严阵描写江南景物;张志明描写农村和农民;韩笑描写南国渔村;雁翼描写巴山蜀水的建设者;白桦描写战争;李学鳌、黄声笑、郑成义、王老九是工农诗人。

③诗歌形式有发展。

李季采用四行体;郭小川、贺敬之的诗体更加多样化。

④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长篇叙事诗。

闻捷《复仇的火焰》;田间《赶车传》;李季《杨高传》;臧克家《李大钊》;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闻捷:组诗《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集合为《天山牧歌》。

这些诗使他成为十七年致力于写情诗的诗人之一。

一万余行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取材于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反动叛乱这一历史事件,包括三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觉醒的人们》。

李季:有《生活之歌》《玉门诗抄》歌唱石油工人的诗集,因此被誉为“石油诗人”。

《杨高传》是他诗作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是当代长篇叙事诗的重要收获。

郭小川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的笔名写思想杂谈。

名诗有《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将军三部曲》。

贺敬之:着名作品有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一梳妆台》;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三)散文成就1949-1956年,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其基本主题有:①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鸭绿江南北》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大型战地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②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沙汀《卢家秀》柳青《王家斌》秦兆阳《王永淮》;1957-1966年,散文趋于繁荣,成就比较大。

其特点是:①抒情散文异常活跃,出现大批散文集:杨朔《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花城》《潮汐和船》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方纪《挥手之间》。

②报告文学是活跃而独立的劲旅:《中国青年报》集体采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陈广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报告文学集《报告文学》《新花红似火》表明报告文学的又一高潮。

③史传文学崛起,是这时特有的收获和文学现象。

革命回忆录、三史(工厂史、公社史、连队史),作为散文的别种形式,应运而生。

《红旗飘飘》《星火燎原》,陶承《我的一家》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

④杂文复苏。

1961年,邓拓以“马南村”在《北京晚报》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吴晗、邓拓、廖沫沙以“吴南星”为笔名,在《前线》杂志办“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杨朔:散文总的艺术风格是含蓄婉丽、清新俊逸。

散文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秦牧:他的散文被称作知识“花城”,寓深刻的思想性与丰富的知识性于一体。

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

刘白羽:总的风格特征是雄浑豪放。

有《红玛瑙集》。

其中《日出》是他的一个里程碑。

魏巍:是一位很有影响的部队作家。

《谁是最可爱的人》标志50年代前期广义报告文学的最好水平和突出成就。

(四)戏剧成就①工业题材:刘沧浪、鲁煤《红旗歌》刘川《第二个春天》②农村题材:海默《洞箫横吹》王炼《枯木逢春》胡可《槐树庄》③战争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宋之的《打击侵略者》④历史题材: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老舍《茶馆》曹禺《胆剑篇》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最能体现他的戏剧创作风格和水平。

《龙须沟》是解放初剧坛最有影响的剧作之一,为此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

《关汉卿》不仅是田汉的代表作,还是当代优秀剧作之一。

曹禺与梅阡、于是之合作《胆剑篇》。

三、新时期十年文学(一)小说成就伤痕文学:1977年底-1978年中,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宗璞《弦上的梦》、王蒙《最宝贵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叶辛《蹉跎岁月》打破僵滞局面,被称为伤痕文学。

它们率先否定了“文革”,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党和人民与“四人帮”的斗争。

这些小说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先声的巨大作用,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前进,也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下了不可抹杀的功绩。

反思文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方之《内奸》、张弦《记忆》、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等作品试图站在比较高的历史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的过程有个再认识,被称作反思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