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庄变迁调研报告关于村庄变迁调研报告根据中农办通知要求,4—5月,我们组织人员深入邵阳、益阳、永州、怀化、娄底等5个市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十年村庄变迁情况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各地村庄变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减少。
2003年至201X年,全省行政村总数由4.73万个减少至4.16万个,减少了105%。
从5个市的情况来看,XX市由5605个减少至5518个,XX 市由5085个减少至5079个,XX市由4038个减少至3888个,XX市由3269个减少至3247个,XX市变化最大,由3434个减少至1801个,减少了47.55%。
二是名称更替。
由于社会发展、观念改变的原因和地方推广、文化传承的需要,部分村庄对村名进行了变更,如XX市XX县禾亭镇的苦草岭村更名为新天村,XX市XX县中和镇的库里村更名为和平村等。
三是新型村庄涌现。
如生态移民新村、扶贫移民新村和新型集中社区等。
二、村庄变迁主要原因从调查来看,导致这些地区村庄变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区划调整。
部分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是村庄变迁的主要原因。
大面情况是由于本世纪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为降低行政成本,整合农村资源,实施并村并组改革导致行政村数量减少,如XX市在201X年进行的农村综合改革中,把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全市144个乡镇(街道)调整合并为96个,精简33.3%,到201X年时,全市3429个村合并为1784个村,减少村庄1645个,撤并率达到了47.97%。
也有部分县市区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出现了新的行政单元,如XX市在2003年组建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从XX区调出了2个乡镇(街道)、24个村(居)委会,但在经开区新设立了34个村(居)委会,导致全市村(居)委会总数增加了10个。
2.城镇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加速了村庄变迁步伐,特别是各县市区中心城市周边的乡镇和村庄,正在逐步变迁为城市街道和社区。
如XX市XX区先后将18个村划为居民社区,农业人口直接变为城镇居民;XX市XX县浯溪镇在201X年分设为三个办事处,原来的村民大多直接转化成了市民;XX市XX县因县城建设扩容提质,对上渡和白沙2个村的村民进行了拆迁集中安置,新设了新城、唐家岭2个社区,村民直接转变为城市居民。
3.政策性安置。
一方面是建设性安置,主要是大中型水库建设的移民安置。
如XX市由于建设五强溪、托口、大洑潭等水电站,形成了较多的移民村,仅XX县就有35个移民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
另一方面是搬迁安置,主要是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区、特困地区的异地搬迁安置。
如XX市XX县清塘镇由于长期开采煤炭等地下资源,导致三个村地表塌陷,该镇新建居民小区集中安置了113户村民;XX市XX市由于受山洪地质灾害影响,有6个自然村实行了整体搬迁。
同时,还有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的安置。
如XX市原涟邵矿务局朝阳煤矿停产改制后,下放XX县三塘铺镇管理,新增3个居委会(或社区);芦茅江煤矿改制后,下放XX县炉观镇管理,新增2个社区;金竹山矿业二工区68户居民移交XX市岩口镇管理,新增居委会1个。
三、村庄变迁带来的积极效应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庄变迁的总体趋势是人口由散居向小区聚集,空间由农村向城市靠拢,人居环境由差向好转变,农民收入由低向高增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从调查来看,无论是通过重新划分调整行政单元,还是旧城改造、新建集中居住区,变迁后的村庄空间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公共服务更为全面,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如特困移民在搬迁安置前,均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住的是危旧房屋;搬迁后,到了交通便利的中心村或小城镇,住的是钢混结构楼房。
又如城中村的农民经拆迁安置后变为了城镇居民,由原来的村变为了居委会或社区,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2.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
从调查来看,变迁和调整后的村庄,土地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如XX市XX市草尾镇新安村户均宅基地330㎡,而集中居住后包括小区基础设施、绿化、公共服务用地,户均占地150㎡,大大节约了耕地。
而且,通过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据估算,该镇10年后可净增耕地9500亩。
另外,集中居住减轻了山、林、水等自然资源的负荷,进一步融洽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3.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由村改居委会和社区,不仅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农村村级管理模式向按照城市社区的先进管理方式转变,社区干部与机关干部一样,按时上下班,社区不仅要抓经济建设,也要抓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治安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社会管理效益。
4.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村庄变迁,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集中,从而促进土地流转,既可以使部分劳动力从农事中脱离出来,也可以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创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尤其是因自然条件不好或自然灾害原因进行搬迁的村庄,生产条件得以改善,交通变得通畅,生活变得便利,在充分利用山区独有的林地多、环境优美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促进生产发展、收入增加。
四、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在村庄变迁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农村劳动力缺失。
城镇化过程中附带着的人口流动,使得村庄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到城镇,留守在村庄里的多为妇幼老弱群体,中老年人在家种田耕地,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出现短暂的热闹与繁华。
二是乡土气息逐步消退。
随着现代文明的普及,更多工商资本投入到乡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被逐步纳入市场体系中,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好的传承,新型农村集中小区与城市同质,失去了原有的乡村特色,古村落正在逐步消失。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闲置。
国家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农家书屋、农村学校、小农水建设、扶贫项目等民生工程。
但由于农村变迁速度加快,原住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常住人口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将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基础设施闲置,投资成效不高。
四是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如因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分配问题,常常引发告状上访;因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常常引发打架斗殴、群体滋事等不安定因素。
另外,土地被征收后,对部分失地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带来了新的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村庄变迁中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冒进。
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特别要加强部分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切不可搞“一刀切”。
201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撤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如果在城镇规划区外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生产上不方便,也没有解决农民的扩大就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到外地打工,新村仍然是“空心村”,村里仍然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2.要规划先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要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空间,在规划新村建设时,要同步规划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居民住房、文化需求等方面。
慎重考虑村改居的问题,完善配套设施,不要因为各种配套设施更不上,导致居民既不能享受农村各项惠民政策,又享受不到居民所能享受的福利。
3.要产业兴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要总结推介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产业,做到建一个新村,兴一片产业,实现产村一体、产村相融,使青壮年劳动力能就近就业,有效解决“空心村”问题。
4.要创新管理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要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整洁、环保、舒适。
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村寨和旅游名村的保护发展,积极培育特色文化村寨。
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实现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并真正发挥议事、监事的作用。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附送:关于村庄布点规划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村庄布点规划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全县村庄布点现状全县现有行政村、社区(不含庐城规划区15个社区)214个,自然村7003个,总户数28.7万户,人口104.4万人,国土面积2088.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13个行政村、412个自然村,人口6.14万人,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4700人,行政村面积14175亩(9.4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自然村户数为40户,人口148人,面积447亩。
现状布点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自然村庄规模小。
一是人口规模偏小。
自然村庄平均人口148人,较《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试行)》中规定“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200人”的保留原则有较大差距。
二是农村建房规模小而散。
当前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
(二)占地面积大。
自然村庄中,畈区基本上都在40户以下,多数在30-40户左右,岗区在30户以下,多数在20-30户左右,村庄过散,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占地面积过大,现状人均占地为3.02亩,从而影响了我县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村庄建设乱。
目前,各镇虽已编制了集镇总体规划,但其中却没有突出村庄布点规划,农村建房乱建情况十分严重,另外,房屋建筑风格差异也很大,房屋前伸后缩,或“鹤立鸡群”,影响了乡村风貌。
(四)村居环境差。
尽管我县正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镇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反弹压力较大。
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
“脏、乱、差”问题给村居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全县村庄布点规划总体思路(一)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二是坚持引导与控制相结合。
充分考虑山区、丘岗、圩区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控制,避让矿区和灾害易发地段。
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布点1个中心村、1-3个永久性居民点,50户以下现状自然村不作为中心村及永久性居民点布点。
三是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
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步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四是坚持以镇为主导,合力推进。
各镇党委、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承担主要职责,以镇为单位整体谋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